1979年,浙江省温州洞头县的大队干部郑成仁(化名)和几名村民集资购买了一台二手柴油机,却被生产大队强行抬走征用了。
时间一晃过去了35年,柴油机的原主人年纪越来越大,可无论机子也好赔偿也好一直没有着落,成了他们心中的一个疙瘩。近日,当地司法所人民调解员通过努力,终于帮老人们解开了心结。
创业未果设备被征用却无凭证
1979年春天,当时的洞头县霓屿公社东岙大队的大队干部郑成仁决定办个拉丝厂,带着村民创业致富。于是他拉了十来个人,各自出了些钱折作股份,热热闹闹地筹备起来了。
要办拉丝厂得有一台柴油机。郑成仁找到县水产公司船队,购买了一台60马力的二手柴油机。机器加运费一共花了665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拉丝厂的计划不了了之了,柴油机就这么一直放在了郑成仁家中。1981年的一天,霓屿公社东岙大队来了几个人,强行将柴油机抬走了。此后,郑成仁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柴油机。“我就是不甘心,明明是我们的东西,真金白银花钱买来的,怎么就不见了,还没处说理?”今年年初,在向霓屿司法所副所长张志胜讲述当年的事情时,70岁的郑成仁依然很是气愤。张志胜听完老人的讲述后,感觉到事情有些棘手。“即使事实的确如老人所说的那样,可是他手头没有半点凭证。无论是购买凭证还是征用凭证,通通没有。事情已过去30多年,想要调查清楚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踏破鞋底拼凑遗漏的线索
送走郑成仁老人后,张志胜立刻联系了桐岙村(前身是东岙大队)村委会主任郑乘风(化名)。
“几年来郑成仁找过村委会好几次了,可是半点凭据也拿不出,我们也很为难。事实上,我们问过村里的老会计、退休的老干部,他们隐约有印象,说很久以前曾用减免郑成仁应缴农业税的方式补偿过他了。”郑乘风说,但是村委会资料室曾经发生过火灾,一部分资料被烧毁了,实在没法确认。而且桐岙村村委会曾召开村委会议,讨论过郑成仁的诉求,最后认定时间久远,难以查清,无法返还柴油机。
此时的张志胜明白不调查清楚30多年前的事情,就无法调解。于是,张志胜和街道调委会的几名调解员决定分头展开调查。在郑成仁的口述中,柴油机是从洞头县水产公司船队购买的,但水产公司早已破产,船队也已解散;柴油机被使用在霓屿公社东岙大队第二生产队张网捕捞船上,但随着公社制度改革后,船队也随之解散。调解员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船队人员名单,但因为是30多年前的,不可能有什么电话号码,只能对照着名单上的地址,一个一个地走访询问。
磨破嘴皮化解30余年的心结
历时两个多月,综合收集的证人证词和相关资料,调解员们基本还原出了事实。郑成仁所说属实,柴油机最终随着公社的张网捕捞船一同被卖掉了,购买人联系不上。而村委会“补偿过”的说法,一直没有确实的人证物证,最终决定不予采信。
在归纳整理形成一份书面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报告后,调解员联系了所有购买柴油机参股人员和村委会代表,着手调解。调解开始前,调解员先向双方出示了相关的证据,宣读了调查事实,希望双方当事人能在此事实基础上协商化解纠纷。
可刚开始调解,村委会代表就对偿还柴油机表示出极大的不情愿:“虽然事实已经清楚了,但我们其实也不需要赔偿,20年的诉讼时效早就过去了。”郑成仁则表示:“东西是我们的总没错吧!欠人东西哪有不还的道理!现在类似的一台柴油机,少说都得上万元。再加上我们这些年东奔西跑耗费的钱和精力,你们起码要赔偿1.5万元。”
双方越说越激动,调解毫无进展。张志胜和同事只得将村委会代表郑乘风带去接待室安抚情绪。“你作为村干部有你的难处,我也很理解。但是,你必须明白,这事儿你不占理。20年诉讼时效过了没错,但并不代表他的权利就没有了,他向你讨要赔偿,还是合法合理的。你作为村民代表,要保证村集体的权利不受侵害,没错,但也要保证每个村民的合法权利不受损失,这也是你的责任和义务。”张志胜说完,留下郑乘风一人思考,回到了调解室。
郑成仁作为出资份额最多的人,如果他愿意松口,那调解就会顺利很多。张志胜把事实细细地分析给他听:“全新一台同型号的柴油机市价大约8000元,您老听我一声劝,钱再减一些,调解成功的概率也高一些。”郑成仁略有触动:“我是很相信你们的,那你们说,多少合适?太低我们接受不了,毕竟耗了那么多年……”“你看你耗那么多年,真的就为这点钱?您老之前也说了,其实就是想要个说法。你们的纠纷超过了20年,如果起诉到法院,是很难胜诉的。现在可以通过调解给你们一个说法了。如果因为金额太夸张谈不拢,不了了之,那可真是不值得啊!”
最终,在张志胜的反复沟通下,当事人双方达成共识,并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郑乘风代表桐岙村村委会当场赔偿1万元现金给郑成仁。郑成仁再按照当年的出资比例分配赔偿款。 陈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