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碎麦草
小麦收获时,用半喂入式高性能或配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1O-15厘米,将秸秆切成5-8厘米长,并自动分撒于田面。注意收割留茬不是越高越好,因为根茬越高,田面留草量越多,预埋性越差。
2.施好基肥
在水田条件下,土壤氮固定的临界含量为0.54%。实施秸秆还田后,需补充氮量=还田秸秆量×(0.54%-秸秆含氮量)。由于麦秸秆含氮量在0.5%左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缺氮症状;但为了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提高当年的还田效果,在还田作业时要配施基肥。针对麦秸全量还田前期秸秆分解耗用大量土壤中的速效氮,后期再分解释氮,以及机插稻前期吸氮少、中期大量吸氮的特点,需要调配肥料运筹,即后氮前移,以满足秸秆分解、腐烂时的养分需求。同时,随着持续麦秸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肥供肥能力明显增强,可降低肥料的投入量。机插粳稻氮肥减量使用技术的田块,比原有总施肥量减少10%,并根据基∶蘖∶穗肥比为4∶2∶4施用基肥。基肥以选择铵态氮或尿素为好,并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均匀撒施在秸秆残体上。
3.放水泡田
施好基肥后立即放水泡田,浸泡时间以泡软秸秆、泡透土壤耕作层为准。秸秆一般在放水浸泡12小时后基本软化,软化后的秸秆易于跟泥浆搅拌均匀,浸足水分软化后的秸秆一般不会直立于田间或漂浮于水面。土壤耕作层泡透的时间视土壤物理性状而定,土壤酥松、团粒结构好、透水性强的土壤易于泡透;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差、透水性差的土壤难于泡透。一般沙土、壤土浸泡24小时左右,黏土田块浸泡36-48小时,即在还田作业前1-2天上水泡田。浸泡时间过短,耕作层泡不透,作业时土壤起浆度低,秸秆和泥浆不能充分混合,田面平整度降低;浸泡时间过长,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埋草和起浆。
要严格控制旋耕埋草田水层,以还田作业时水层田面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作业不起浪为准,水深1-3厘米。若水层过深,浮草增多,作业时水浪冲击过强,影响秸秆掩埋效果,耕整平整度差;若水层过浅,土壤耕作层泡不透,秸秆泡不软,作业后田面不平整、不起浆。
4.旋耕埋草
鉴于麦田秸秆量每亩达300—400公斤,要选择好配套的还田旋耕机械。选择与中型拖拉机配套的高效低耗秸秆还田机械。新型秸秆还田机械的特点是正旋埋草、带水旋耕,提高机械效率和埋草效果,同时,由旱田旋耕改为带水旋耕,减轻机械负荷和动力消耗,特别是能提高旋耕埋草田面平整度,降低机械操作成本。旋耕时,采取横竖两遍作业,一次完成埋草和平整地。第一遍顺田间长度采用无环节套耕作业法,避免漏耕,可适当重耕,以提高埋草效果;第二遍可采用“绕行法”找平,并适当提高作业速度,一次两遍完成埋草和平整地,能满足后续水稻机插秧作业要求。
旋耕标准:一般要求全田高低落差不超过3厘米,表土上细下粗、上烂下实,田面只露零星碎草;埋草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有利于插秧机械操作和麦草腐烂。
5.沉实土壤
旋耕埋草后,要进行土壤沉实,以防止机插时飘秧、倒秧和栽插过深,影响分蘖和产量。土壤的沉实度要高于麦草不还田的田块,一般黏性土壤整地后应沉淀2-3天,壤土沉淀1-2天,沙性土壤沉淀1天。
6.水浆管理
生育前期:由于大量麦秆埋入土壤,在长期淹水条件下,随着秸秆的矿化,释放养分的同时会产生一些还原性物质,如有机酸、硫化氢等。这些物质积累太多会对植物根系产生毒害作用。干湿交替灌溉有利于水稻分蘖,如果采取常规灌溉,由于经常处于淹水状态,分蘖数明显变少。因此,应及时露田增氧、排除毒害。活棵后浅水勤灌,灌浅水1-2厘米,使其自然落干,田面夜间无深水,次日上新水,即白天上水、夜间露田湿润的水浆管理,达到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促根,分蘖早生快发。
生育中期:由于大量麦草还田、土壤不实,易造成根倒,应及早分次搁田使土壤沉实;在苗数达预计穗数80%时排水搁田,反复多次由轻到重搁至田中不陷脚、叶色落黄褪淡即可,以抑制无效分蘖并控制基部节间伸长,提高根系活力。
生育后期:由于还草田孔隙相对增大,土壤持水量相对加大,应以间歇灌溉为主,既保水又透气。水稻孕穗、抽穗期需水量较大,应建立浅水层,以保颖花分化和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期间歇上水,干干湿湿,以利养根保叶,防止青枯早衰。
黄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