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开化县音坑乡儒山村是记者每年必去拜年的地方,但也是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因为几年前村里曾开过一个石煤矿,虽然已经荒废,但是这石煤矿处在村里唯一的水源——读经源的上游,10多个矿眼每天不断地向外冒着黄色浊水,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马年春节,在极不情愿中记者还是随着家人向儒山村的姑姑家出发了。然而刚到村口,记者就看到了以往未曾见过的画面——碧水荡漾的读经源清澈见底,开化清水鱼在里面欢快地游着,河底还“埋伏”着一大片青蛳,完全不是以前黄乎乎的一片。这让我们颇感意外,这一年,这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先发黄的废弃石煤矿尾水污染了河道,去年村里通过采用‘天然氧化沉淀+滤料中和+生态塘’的处理工艺,使得读经源的水完全可以满足村里的生产、生活需要。”在村口就碰到了儒山村村支书吴文海,他向我们介绍说,去年,国家环保局和县政府拨了300万元用于“读经源废弃石煤矿矿尾水处理工程”,在建好天然氧化沟、滤料中和沟后,还在工程尾端建起300多平方米的生态塘,陆续投放鲫鱼、草鱼等各种鱼苗,并定期检测水质。“我们也没想到这个工程会这么神奇,发黄的废弃石煤矿尾水,能变成可养鱼的清水,目前水塘里的鱼已养了大半年了,村里502户农户的用水问题基本解决了。”
沿着水塘往上走,水由清慢慢变黄,山脚下的3个采矿点流出来的矿尾水仍然是黄色的,矿尾水集水井里铺着一层厚厚的黄色沉淀物。“石煤矿矿尾水富含硫等物质,酸度很高。”据开化县生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废水从集水井里流回氧化沉淀沟氧化,再与富含碳酸钙等成分的贝壳滤料中和反应,最后通过生态塘后,出来的水经市、县环境监测站取样检测,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原先种田要花钱取水灌溉,种菜要挑水,现在可以直接从池塘里引水。”正在田里干活的的村民叶春苏说,不仅池塘里的水变清了,生态环境也好了很多,原先光秃秃的河道边现在都有水草长起来了,河里重现了对水质要求非常高的清水鱼和青蛳。“与以往治理矿尾水最大的区别是‘原生态、无污染’。”据该负责人介绍,这一处理工艺投资省,无需动力,维护和运行费用较低,目前在音坑乡什城村也有这样的工程,两个村的整治效果都非常好,再现了新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