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腊月廿九,踏上回衢州的动车,许久没回家,心中竟有些许激动。回家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吃过晚饭,照例陪爸妈一起出门散散步。一幢幢新建的小洋楼、一辆辆停在院门口的小汽车、一张张亲切的笑脸,都让我感受着农村的新变化。
顺着爸妈平时散步的路线,不知不觉走到了小河边。我心里犯着嘀咕:“河水又不干净,还有垃圾,干嘛要往这儿走。”可眼前见到的景象出乎了我的意料:只见干干净净的河床中间,一汪清泉缓缓流过,虽然河床里的水面没有印象中的那么宽,但河水已经重回清澈,河滩上没有了垃圾成堆的现象,河堤也做成了近2米宽的行人道。散步途中,时不时遇上村里的老人们,他们说,晚饭后来这里散步已经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环绕村庄的这条小河是芝溪金坑村段及所辖区域的支流,在我小的时候,常见河边有人洗衣服、洗菜,孩子们在河里玩耍、抓鱼。之后,随着上游工厂的建立,加上村民把河滩当成垃圾场,导致河水越来越脏、河床越来越窄,再也见不到昔日河边热闹和谐的景象。
脏乱差的河道影响了生活质量。过去一年里,衢州市衢江区上方镇政府将治理河道作为工作重点,给每条河道都配备了河长和监管员,负责河道的水质保护、行洪畅通、垃圾清理、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及基础设施维护等工作。
村民们也不再往河滩扔垃圾了。年前临近学校放假的一天,70多岁的村民傅土木来到上方镇玳堰小学找到校长,希望在学生放寒假之前,学校能对孩子们进行卫生习惯的教育,“年前打扫门口的沟渠,发现垃圾大多是孩子扔的,现在村里有上百个垃圾桶,如果孩子们能从小养成好习惯,环境就会更好。”学校的老师们不禁感慨:“70多岁的老人家都有这样的环保意识,村里的环境怎能不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