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河上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南部,青山环绕,环境优良。正月初四,记者来到河上镇三联村大坞自然村,探访一位在这里养猪的朋友俞淼江。
新年36岁的俞淼江,管理着一个拥有600头生猪的养殖场。当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这里时,俞淼江已完成了第一次喂料。被汗水湿透了工作服的他,正在吃早饭。“这个猪场有10多年了,设施差了点,喂料什么的都靠人工,费力啊。”他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对记者说。
招工难的问题,在这里尤为明显。这个有7幢猪舍的养殖场,只有5个工作人员。俞淼江告诉记者,去年年初,有一对夫妻做了不到2个月,就辞职不干了。由于招不到合适的工人,他们5人硬是坚持了一年。这一年,他的体重减了10多斤。
一会工夫,一碗早饭草草落肚。没时间停留,他就来到猪舍开始打扫卫生。一把扫帚、一根水管,边冲边扫,三间猪舍扫下来,又是满头大汗。“你还是先去边上走走看看吧,这7幢猪舍扫下来,至少要3个小时,我们到下午1点钟一起吃个中饭。”俞淼江笑着说。
于是,记者来到生活区,跟他的父母聊起了家常。“请不到工人,几乎所有的活都只能自己干了,年三十都是在这里过的,拜年也只能通过电话去问候了。”俞淼江的母亲一边炒菜一边跟记者说着这一年的辛苦。
时间很快到了下午1点钟,准时开饭。俞淼江也从猪舍里走来:“今天来客人了,我得去换身衣服再来吃饭,否则太臭了。”
山村外,过年的气氛依旧浓烈。而这里,午饭跟往常一样,除多了我这位“不速之客”外,节奏依旧——简简单单几个菜上桌,吃饭速度很快。不是他们不好客,实在是没时间。不到半小时,俞淼江就扔下饭碗又去了猪舍,开始第二次喂料。
拉着一车饲料的俞淼江,一勺一勺地往料槽里放料。这一忙活,又是1个多小时。这还不算,晚饭后,他还要粉碎配比3500斤左右的饲料,一般都要到晚上10点钟后才能休息,每天如此。
说起2013年,俞淼江的言语中充满了无奈。“这一年真是太反常了,生猪均价每斤只有7块出头,更弄不懂的是,到过年了,价格反而更便宜。”他告诉记者,一头可以出售的生猪,重量在250斤左右,饲养成本每斤超过7元,一年下来几乎无钱可赚。
傍晚时分,地处山脚下的养殖场依稀能听到远处的鞭炮声。俞淼江望着远处的村庄,嘴里念叨着:“但愿今年的猪价能上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