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农民日报记者 蒋文龙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而在浙江,有家种业龙头企业,就是伴随着浙江种业改革的步伐,伴随着浙江农业改革的步伐,伴随着浙江农民增收的步伐,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创业创新、改革发展之路,奋力拼博、稳健成长,如今已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行列,为推动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就是在浙江农村声名远播的勿忘农集团。
浙江农业资源禀赋不足,加上工业化、城市化步伐较快,做大做强种业被许多人认为是先天不足,但“勿忘农”用十年实践告诉人们,农业小省一样可以培育出明星种业企业,而其中的奥秘,该集团董事长王健敏将之概括为:改革创新。
没有品种,创新机制育品种
今年,“勿忘农”全国独家开发经营的早籼稻新品种“中早39”以平均亩产682.67公斤、最高亩产705.33公斤的成绩,刷新浙江省农业吉尼斯纪录,成为浙江省早籼稻品种产量之王。“中早39”今年刚通过国家审定,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的新品种。凭借高产、高结实率和突出的抗病性、抗倒性,该品种一举成为浙江早稻首选品种,并且异军突起,近年来已经成为湖南、江西、湖北、安徽等南方稻区的早稻宠儿。
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高产、优质品种,是种业企业最大的梦想,也是市场制胜的法宝。但“勿忘农”原是一家行政性公司脱胎而来,既没有自己的专利品种,也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当时可谓两手空空。众所周知,培育新品种是慢火熬三七,没有十年八载的工夫,无法修成正果。那么,“勿忘农”究竟是如何获得快速突破的?
公司成立不久,勿忘农集团就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签订中长期科研合作协议,双方优势互补、知识产权共享,共同开发优质、高产、多抗杂交稻新品种。双方合作育成的第一个品种名叫“中浙优1号”,亩产650-700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815.97公斤,这一成绩创造了当时浙江省杂交稻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直到如今,该品种仍以株型优良、稳产高产的优良特性,保持着农业部的水稻主导品种地位。
之后,双方又陆续合作育成“中浙优86”、“中浙优8号”、“中浙优10号”等新品种。中浙优系列不仅牢牢占据了浙江杂交稻市场的半壁江山,还辐射到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安徽、贵州等省外市场,至今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到6000万亩,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三系杂交稻品种之一。
种子市场竞争激烈、变化多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勿忘农”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合作研发道路。通过“前期风险投入、中期补助、后期返利”的形式,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勿忘农集团与浙江省农科院、嘉兴市农科院等省内外农业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西瓜“丽芳”、“浙蜜5号”、“浙蜜6号”,毛豆“萧农秋艳”、“浙鲜豆8号”,玉米“浙甜2088”、“浙凤糯2号”,花菜“台绿1号”,油菜“浙油51”等深受种植户喜爱的品种,均是该集团与各科研院所合作选育的成果。这些通过审定的品种,知识产权双方共有,并由勿忘农种业公司在全国独家开发。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激发了科研院校育种创新的积极性,使种业企业降低了培育成本,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新品种,充分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没有人才,创新方式建团队
衡量一家种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外部来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品种,有好的品种就是王道;而从内部来看,最重要的当属企业科研人才。因为没有人才,就谈不上新品种、好品种。
对“勿忘农”而言,因为至今尚未完全挣脱束缚,面临着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因此,获得人才比获得品种还要困难。为了解决人才瓶颈,近年来,“勿忘农”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就是合作开发,借外力为我所用,与中国水稻所、浙江大学,以及省内一些地方农科院所合作。“这些科研机构长期从事品种选育,有自己的科研力量,基础较好,有些机构在某些领域还有比较突出的长处,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多年累积的种质资源。与他们进行合作,双方取长补短,短期内有利于弥补我们公司育种力量的不足。”王健敏说。
正是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合作理念,让“勿忘农”近年来合作育种的步伐越迈越大。为提升联合育种成效,缩短种子从试验田到农田的过程,除了纯粹的科研院所外,该集团还将产业链另外一些环节的主体也整合进来。
2010年,由该集团牵头,联合著名高校、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瓜菜生产和加工企业共17家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浙江省瓜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是一个为科研院校与企业对接搭建的平台。联盟通过将市场需求与科研成果双向有机对接,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同时,结合省水稻科技创新团队、省旱作粮油科技创新团队,共同做强全省种子行业。
在加强对外合作的同时,“勿忘农”没有忘记企业发展的另一条腿——自身科研力量的组建和培育。经过几年的前期积累,2010年,“勿忘农”在浙江省率先成立了种业科学研究院,组建了水稻、瓜菜、旱地油菜等研究所,形成了由博士、硕士研究型人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组成的30余人的研发团队。以研究院为载体,该集团在浙江、海南、黑龙江建立科研基地,重点开展番茄、黄瓜、油菜、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新品种选育,目前已育成了“碧翠18”、“钱塘旭日”等多个具有特色的新品种。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从合作开发到自主研发,勿忘农集团的科研创新之路越来越明晰、越走越顺畅。截至目前,该集团通过合力攻关,已累计推出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00个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浙江乃至全国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也让“勿忘农”获得了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希望和动力。
没有市场,创新理念建平台
中国的种业市场,外有国际巨头虎视眈眈,内有众多企业割据一方,要在这种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培育产品,创新营销方式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勿忘农集团通过营销推广精细化、展示平台直接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的“三化”建设,努力做好营销内功,从而在强手林立的种子行业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示范田、示范方既是优良品种的展示窗口,又往往是品种间直接PK的舞台,为达到展示示范效果,每次现场观摩会,“勿忘农”总会与农技推广部门一起,把育种专家、推广专家、推广管理部门的专家和种植户聚到一起深入交流,把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把品种的优缺点宣传到位,引导种植户通过技术手段规避一些产品缺陷,确保丰收。
为了缩短种子推广过程,2010年以来,勿忘农集团利用浙江省(萧山)现代农业创新园和中国·浙江瓜菜种业博览会等为载体,进行新品种推广。五届种交会、种博会累计展示瓜菜新品种4000多个,其中发布适宜浙江省种植的优良品种230个,吸引了数万人到会观摩交流。创新园、种交会、种博会这种实地、实物面对面直接展示的推广方式,成为“勿忘农”营销推广的一大创新。
质量控制与市场推广密切相关,是市场推广的基础环节。为此,“勿忘农”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标准,建立了标准化的制繁种生产规范、检验规范、加工储运规范,并通过条形码、防伪码和物流码的运用,实现了产品全过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
改革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勿忘农集团董事长王健敏认为,创新对种业企业而言,其实质是更好地配置要素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只有将创新意识贯彻落实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作为企业的使命,种业企业才有可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