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 琳
本报讯 “这一站式服务很方便,咨询、培训、检测都在一起,不用到处跑。”“技术人才队伍配备也很到位,从服务中心到田间地头,技术推广确实起到了最好的效果。”“浙江建的这个农技推广体系服务面这么广,让我们很有压力啊。”近日召开的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现场交流会上,类似的赞扬声不绝于耳,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人员对我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当前正值水稻收割季节,桐乡市石门镇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烘干机正忙着为农民烘干稻谷。这个合作社也是石门镇粮油产业农技服务基地,是“1+N”体系(即依托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农技服务基地,形成一个公共服务中心加若干个农技服务基地的农技服务体系)中的“N”。在桐乡,像这样为农民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的农技服务基地有很多。
2005年以来,我省全面开展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按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要求,全省共建成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653个。“将农技推广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来自北京市农业局科教处的调研员尹光红一边参观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她说这次来得太值了,希望把这个创新的成果带回北京去。
农技推广体系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人才是关键性的一环。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中的引导作用,湖州市创新了由1个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 +若干个经营主体组成的“1+1+N”的农技推广新模式,组建了市级粮油、蔬菜、水果、水产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联盟。
吴兴区金农瓜果蔬菜精品园依托“1+1+N”模式,与浙江大学的首席专家教授合作,将新技术、新品种直接引进到园区内。目前,园区内种番茄,亩均效益达2.3万元,樱桃最高亩均效益1.8万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亚库甫江·吐尔逊对这种模式颇有兴趣:“在新疆,农技推广与产业的结合没有这么紧密。在浙江看到的这些农技推广模式,从人员、机构到制度都很健全,很值得我们学习。”
无论是“1+N”体系还是“1+1+N”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服务农民、助农增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谢建华对农技推广体系的“浙江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不管从体制设置或是管理机制上来看,浙江的农技推广体系都是成功的,给全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带了一个好头,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