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熨平”农产品波动曲线上海有“魔法”

  上海人爱吃绿叶菜,“一日不见青,两眼冒火星”。如今,上海人消费的10公斤绿叶菜,有9公斤是本地产的。
  稳定农产品价格,必须缩减无效、低效的中间环节,建立产销半径的有效配置。为此,上海长期坚持农产品本地最低保有制度。
  据相关数据,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日均消费粮食1.6万吨,蔬菜1.5万吨,生猪2300吨,所需农产品相当部分依靠外省市支持。但作为农副产品主销区,上海认为必须保持适度的农产品自给能力,建立本地农产品最低保有制度,以确保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
  要做到“保有”,上海走出了“组织化农业”之路,让新型农业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上海本地产的蔬菜,一半左右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直接对接。上海浙林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红卫说,他所在的这个合作社,通过农用地合理流转,形成了120亩的生产规模。有了规模,就可以逐步摆脱“小户生产”必然面对的“两头叫、中间笑”(中间环节过多、产业链获利不均)的矛盾。如今,合作社的销路基本都是走农超、农社(社区)等直销对接的渠道。
  据上海市农委提供的数据,目前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接近3000家,覆盖粮食、蔬菜、果林、畜牧、水产养殖、农机服务、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在全市务农农户中占到近6成。 李 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