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有职业尊严,才有职业农民

  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常务会议指出,在农业和农业人口比重逐步下降的情况下,稳定发展农业、调动农民积极性,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
  当前,“农民荒”问题在不少地方存在。这背后包含着诸多原因,除了种田收益率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滞后、文化生活匮乏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如今农村缺乏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
  中央强调培育职业农民,抓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职业农民则充分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
  在社会地位方面,要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破除社会对农民的身份歧视。笔者赞同一些农业专家提出的建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的建议,既然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自己的职业,就像医生以看病、教师以教书为职业一样,就理应将他们从社会成员阶层转为经济产业职业,并且得到与公务员、教师等其他职业一样的社会认同与尊重。
  在收入方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职业农民的收入基本都能与城市居民持平。根据我国国情,未来职业农民的经济收入至少要与城市居民相当。可以设想,如果社会地位提高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经济收入甚至高于进城务工,还能不离乡土,职业农民的队伍势必会逐渐壮大起来。
  (摘自《光明日报》徐娟/文2012年12月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