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规模扩大,养殖场必须跟着扩建,但现在大面积有水又能建鸭舍的地方越来越难找,而肆意扩大规模势必会给水资源、土壤等带来生态污染。”诸暨国伟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柳萌说。目前,该公司200多亩养殖场饲养了3万余只绍鸭,而这与公司规模养殖10万只绍鸭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如何才能做到效益与生态并存呢?在考察国内外家禽规模化养殖方式后,李柳萌想仿效鸡的养殖模式,把鸭子也赶进鸭笼。经过多方联系,“国伟禽业”最终和河北农大达成合作协议,借鉴当前国内外先进的鸡笼设备,由“国伟禽业”出资赞助,河北农大专向研究制作适合鸭子特性的笼子。10月18日,第一套国内首创的“智能鸭笼”运抵“国伟禽业”养殖中心。
这些“智能鸭笼”采用单鸭单笼模式,笼体内部安装透明围子,便于鸭粪收集;采食槽加装透明罩,可减少鸭子在采食过程中的饲料浪费;笼底安装塑料袋子当作接粪盘,既能增加粪盘防腐蚀性,又能防止鸭子排泄时粪便四溅;接蛋槽内放置缓冲材料,防止鸭蛋外壳受损;饮水装置采用单鸭单桶,能准确记录单只鸭子全天耗水量。“这套耗费30多万元的‘智能鸭笼’,最关键之处还是每个鸭笼都与智能感应器相连,鸭子的一举一动都能及时反映在电脑上,将单只鸭体采食量、饮水量、排泄量、蛋重、产蛋时间等数据转存到独立的数据库内。”“国伟禽业”技术总监黄学涛博士介绍,鸭体生产性能参数记录对蛋鸭品系育种、饲料、营养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以往通过人工测定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误差也大。
“智能鸭笼”虽好,但如此高的价格是否会导致养殖成本过高?黄学涛说,目前鸭子笼养项目仍处于试验阶段,第一批定制的“智能鸭笼”以采集数据为主,同时试验笼具效果,等将来所有笼养所需数据收集完毕,就可以批量生产效果最佳的鸭笼了。
“那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已有数据制作鸭笼,饲养鸭子,无需再配套昂贵的感应器,制作成本会大大下降,完全有望应用于规模养殖。”黄博士表示,随着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紧缺,鸭子笼养是必然趋势,“国伟禽业”希望以此带动行业跨出革命性的一步。
陈璐 楼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