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除了像玉米、大豆等出现国际价格高于国内的情况外,在棉花、食糖、大米等领域均出现了国际价格、国内市场价格、国家收储价格3个价格差距非常大的情况。
位文钰是湖北仙桃市郭河镇村民,他告诉记者,种20多亩地年毛收入在4万元左右,去掉成本还有2万元,但这些用于家里和人情往来的开销,以及下一年的农业投入,基本没剩下什么钱了。
不过有件事还是让位文钰感到高兴,近期国家通过提高包括棉花、稻谷、食糖等收购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
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出现了罕见的农产品价格倒挂情况,比如大米、棉花、食糖国内价格一般均低于国际价格,而棉花、食糖还出现了市场价大大低于国家收储价的情况。
这种罕见的3种价格同时出现,且市场价格低于国家收储价的情况,历史上几乎从未出现,这加大了国家稳定物价的难度。
事实上,如果加工企业从国外进口大米、棉花和食糖,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国内棉花、稻谷和甘蔗收购价格会下跌,这会使得农民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下一年农产品因为短缺而价格暴涨。
据了解,实际情况是,国家发改委以更高的收储价格从农民那里收购农产品,而以更低的价格抛售给加工企业,这高价进、低价出的政策,使得国家承担了巨额的财政损失。
但是考虑到棉农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问题,记者获悉,在9月18日召开的一次国家棉花收购会议上,有关人士建议国家发改委出手收购5级棉花,以便减少农民的损失。
据了解,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可行性。中国社科院专家袁钢明说,如果出现上述价格倒挂的情况是短期的,那么为了农民利益的提高,国家高进低抛政策造成的损失是值得的。“但是从长期看,有些价格还是要理顺。”袁钢明表示。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定军/文 2012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