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畜牧兽医

种质资源就是竞争力

喜看宁波北沙牛和嵊县花猪保种成效

  畜禽遗传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泛认识,也由此直接促进了我省一些优质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
  日前,由宁波市鄞州区畜牧兽医站提出的“宁波北沙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来自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等单位相关专家专题论证,意味着该区北沙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将进入实施阶段。
  作为优良地方品种黄牛,宁波北沙牛体型高大,适应当地特定气候条件,抗病力强,肉质鲜美。但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耕牛作为农业主要畜力来源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后,北沙牛饲养量迅速下降,几近灭绝。尽管当前北沙牛主要的役用经济性状已失去利用意义,但通过现代科技育种手段,在保持并提高可利用经济性状的前提下,逐渐向肉用方向培育,形成专门化肉用品种黄牛,仍具有较大意义。
  几年来,宁波市农业局收集了散落各地的北沙牛,经过自群繁殖,目前原始种群已达到33头,同时在北仑、舟山等地发现了部分农民散养的北沙牛,也已计划加以收集保护。
  北沙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计划投资2800多万元,将新建存栏母牛100头、公牛20头的保种场和存栏改良北沙牛母牛300头、公牛30头的育种场各一家。在不断扩大种群规模、对群体进行提纯复壮的基础上,还将充分利用其优良性状,引进国外优良的肉用品种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向具有良好产肉性能、肉质优良的专门化肉牛品种方向培育。
  无独有偶。在宁波不远的上虞市,也有一种宝贵畜禽种质资源正在得到较好保护。该市通过建立保种场等举措,将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猪种嵊县花猪核心群从历史最低的38头增加到目前120头,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保种档案,保种成效明显。
  嵊县花猪具有耐粗性强、早熟、产仔多、母性好、杂交配合力抗病力强和肉质鲜嫩等优良特性。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规模化养猪渐成风潮,越来越多外来猪因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而受到消费者和养殖户追捧。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养殖户们纷纷弃养嵊县花猪,改养其他品种。久而久之,嵊县花猪存栏逐渐减少,一度濒临灭绝。
  为保护该品种,早在1984年,上虞市就在当时的章镇区家畜配种站建立了保种场,1989年成立了县家畜改良站,2007年转制成立上虞市嵊花种猪有限公司,系统地开展嵊县花猪的保种选育,使这一珍贵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林幼娟 徐思佳 厉金炳 朱克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