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孝”本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

  近日,有关部门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在家庭养老仍为主流的情况下,子女孝顺与否,确实事关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新24孝”的出台,说明大家意识到着力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已迫在眉睫。只是诸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等这样简单的内容,有多大意义,引起不少人的质疑。
  孝的基础在道德,孝是道德派生出来的家庭与社会的伦理之花。如今,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的社会道德滑坡的严重程度,令人扼腕。如果仅仅靠“新24孝”这样类似口号式的号召去扭转,恐怕有些难度。
  这“24孝”可能是根据一些社会现象总结而来,有一定针对性,但要说这些就代表了“孝”,则未必准确。看看这“新24孝”的内容,并没有比春节晚会上传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走出多远。实际上,“孝”本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子女孝顺与否,父母冷暖自知。硬生生地总结出什么标准,初衷再好,折射出的都是一种惯性的行政思维模式,社会效果可想而知。
  老龄化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心,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水过地皮湿的简单号召,不是急于发布口号,或编唱什么歌曲和童谣,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从净化社会风气、重铸社会道德、修补孝道伦理出发。说到底,一个社会的“孝道”,应该是民间自发培育而成。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实实在在为老年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实事来引导,比如解决老年人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多建一些公立的养老院,多关注孤残老人的心理救助,比发布“孝”的行动标准意义大多了。
  (摘自《新京报》肖复兴/文 2012年8月1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