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英国间谍摧毁东方茶叶帝国

  一个英国商业间谍彻底改写了全球茶叶生产版图,致使中国从19世纪中期开始,逐渐丧失了对世界茶叶生产和出口的垄断地位。
  中国红茶风靡英伦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在英国皇宫的婚礼宴上,宾客们惊奇地得知,凯瑟琳频频举起的高脚杯中并不是葡萄酒,而是一种来自古老中国的神秘饮料——红茶。
  由于凯瑟琳皇后的亲身示范,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之后,又有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红茶开始在整个英国社会中普及。王室带头、上流社会紧跟,加上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在世界贸易中称雄,得以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大量供应本土市场,平民百姓也开始大量饮用。从此,喝茶渐渐演变为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中英两国围绕着茶叶爆发了大量战争和冲突,而真正摧毁了中国这个茶叶帝国的,是苏格兰园艺师、茶叶间谍罗伯特·福琼。
  频频“偷窥”中国茶区
  鸦片战争之前,全世界90%的茶叶产地在中国。茶叶对中国人来说是日常用品,对西方人而言却是奢侈品。1667年第二次英荷战争结束后,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茶叶贸易。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政府由厦门收购武夷山茶,将中国茶大量输入欧洲市场。当时的中英贸易品,主要是茶叶、丝绸、瓷器、漆器,其中茶叶占80%以上。而英国能输往中国的商品并不多,所以贸易逆差十分巨大。
  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做出种种努力,包括在其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和孟加拉等地开设茶叶种植园等,但均未获成功,于是想出了派传教士盗取茶叶秘密的方法。19世纪30年代,英国就对武夷茶区进行了三次探险活动。1832年,传教士郭士立乘船对福建沿海进行侦察。但在清政府的威胁下,该船在福州停留了27天后,怀着不能到达“最好的红茶产地武夷山区”的遗憾回程。
  1834年11月,英国鸦片商人戈登与郭士立再次前往福建,他们乘小船沿闽江而上顺利进入了武夷茶区。他们如愿以偿地来到了茶园,戈登还亲自在三四个茶园里采集了标本并带回了茶种,收获颇丰。1835年,他们结伴再次前往茶区。由于清军的拦截,这次探险匆匆收场。
  派间谍潜行中国
  茶叶贸易令英国财政极度困难,白银短缺,几乎破产。于是英国政府谋划着不是以白银而是以鸦片来换取中国商品,由此引发了中英鸦片战争。虽然英国打赢了战争,但要喝茶,还得花钱从中国买。于是英国政府打算另辟蹊径:从中国获得茶种后,在印度建设茶园。
  此时的清政府,深知茶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将茶树和茶种一并列为禁止对外贸易的商品,对走私茶树茶种,最高可处以死刑。而且通商也只限定在5个口岸,外国人被严禁进入内陆其他地区。
  为了盗取茶叶的秘密,东印度公司派遣拥有植物学知识和中国经验的罗伯特·福琼前来中国。1849年2月,福琼在乔装改扮后,同雇佣的中国王姓仆人一起到了武夷山。在他的仆人上前通报后,福琼一身长袍马褂,进了一间茶叶作坊的大门。王姓仆人磕头作揖苦苦请求,希望作坊的主人能够满足这位远道而来的绅士对于上品好茶诞生秘密的好奇心。作坊的掌柜领他们进了一间大房子,房子里温暖而干燥,房子外面是院子、露天工作区和库房,工人们正在处理刚刚采摘的茶叶。
  福琼的武夷山之行,除了弄到了一些优质的茶树幼苗,还弄清了制茶的工序。
  茶叶版图从此改变
  福琼从武夷山满载而归回到印度,但他偷来的茶叶技术仍然不能生产出优质的红茶。福琼认识到,只有中国的种茶和制茶人,才可以将茶叶生产的技术完整地传授给印度人。
  于是,他再次回到武夷桐木关招聘了8名制茶工人,并于1851年3月把他们以及秘密获得的茶树种带到了加尔各答,这批中国茶树最后落户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和大吉岭。
  几年后,福琼完全掌握了茶树的种植与制茶的技术。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及锡兰都开始种植茶树。不久,印度红茶横空出世,阿萨姆和大吉岭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的红茶生产地区,印度成为红茶出口第一大国。印度、锡兰等英国殖民地的红茶逐渐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欧洲各国的红茶市场也逐渐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
(摘自《文摘周刊》 艾敛菲/文2012年8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