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信息:“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农药工业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将制定并颁布《农药工业产业政策》和《农药生产准入条件》。”
一旦政策实施,我国农药产业行业洗牌将不可避免。“中国农药行业如今面临困境,根本原因不是被金融危机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一位业内专家这样概括道。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其董事长王伟表示:“去年草甘膦市场的大起大落,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无太大关联,其根源在于国内草甘膦企业的盲目扩张和过度竞争。”
由于农药行业准入门槛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秩序混乱、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在农药行业屡见不鲜。官方统计的数字显示,目前经国家发改委核实的定点企业有1400多家,质检总局发放许可证的企业有400多家,但从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登记报告》上摘录下来的企业数却达4100多家。
连续两个“农药小年”,在全球经济危机推波助澜下,把一批国内农药生产企业直接逼到悬崖边缘,也让中国农药产业的“短板”无所遁形。笔者从一些农药企业了解到,去年以来农药市场需求萎缩、行情低迷,加上今年病虫害整体发生较轻,国内农药市场销售未达到年初预期目标,企业和经销商普遍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农药产业已步入调整的关键时期,唯有调整,才有出路,新一轮行业洗牌势在必然,兼并重组和加大研发力度将成为必由之路。
不久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农药工业产业政策》的公布,目前这一政策的初稿已经出炉,工信部正会同各有关部门及其专家对其讨论以便完善。据了解,目前行业内对于已出台的征求意见稿热议的焦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布局优化,减少点源污染中的农药企业聚集问题;农药产业布局中的东西部问题;农药生产的准入定位和农药中介组织的相关章程等。
面对时艰,既是考验农药行业调整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行业先锋大显身手的时候。 徐若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