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则关于剩油处理的新闻,颇耐人寻味。
一则新闻:小贩王某在7年间,从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全聚德三元桥店、奥运村店等收购鸭油及废弃油脂后,将所收购鸭油转卖给炸薄脆的游商,其他废弃油脂则转卖给他人用于制作地沟油。
另一则新闻:保定有个32岁的“油条哥”刘洪安,开了一家早点铺,亮出了“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承诺:本店油条用油每天都是新油。新华社记者拍了一张照片,刘洪安正在把当天用过的3斤“黑油底”,倒入环保部门提供的废油桶里。
两条消息放在一起作比较读,大企业诚信不及个体户,发人深省。全聚德是一家大型国营名企,自然不会不懂得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资源化处理的规矩,自然不会不懂得向个体户出售鸭油及废弃油脂的严重后果。针对媒体曝光,全聚德集团两家涉事的门店负责人出面解释道,店里以为是与一家有收购废油资质的公司签署的协议,直到警方介入调查才发现,王某用全套伪造资料欺骗店家。全聚德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被小贩欺骗头上,难以令人信服。如果是被欺于一时,也许可以说得过去,但全聚德的剩油倒卖已有7年,难道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
回过头来再看看“油条哥”。刘洪安的营销理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宁可提高一点油条的成本,也不愿将剩油第二天再用。顾客无法监督,全凭做生意者的良心。刘洪安说:“卖的不是油条,是生活。”刘洪安出售的油条被誉为“良心油条”。“油条哥”的产品,将“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诺言变成行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因而名动天下。
每斤油条价格提高一元,是不是影响了销售?没有。恰恰相反,前来买油条的人排起了长队,店里8张折叠桌不够用了。不得已,刘洪安在小店的窗户上贴出了“限购令”,同样得到了广大顾客的理解和支持。诚信经营不会吃亏,“良心油条”的热销向社会展示:刘洪安的小店道德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共增。
吴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