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崩塌
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最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大雨、暴雨和长时间连续降雨、地表水的冲刷等都会引发崩塌。崩塌的影响范围和规模比滑坡相对要小,但崩塌是急剧的、短促的、猛烈的,同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
对于可能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什么是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下滑,这种现象叫做滑坡,俗称“走山”。滑坡在斜坡上常呈圈椅状或马蹄状地形,具有环状的后壁、拉开的裂缝、多级的台阶、垄状上凸的前缘等地貌特征。滑坡大多数在暴雨或人类活动后突然发生,也有滑坡体经历数年、数十年的缓慢变化后突然滑动的情况。
滑坡在浙江省分布广泛,轻则地面开裂、房屋倒塌,重则堆埋道路、堵塞河道、摧毁工程设施,必须严加防范。
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
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有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哪些情况容易形成泥石流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的形成应同时具备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态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同成层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成。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地质灾害易发区,老百姓要注意啥
1.认真阅读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了解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难场所等。
2.在强降雨和台汛期,要注意收看收听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尽量避免经过地质灾害隐患地段。
3.注意观测自己家房子或房前屋后山坡,发现裂缝,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报告。
4.发生地质灾害险情时,要听从指挥,按照撤离路线,主动转移到安全地带或避险场所。在险情未消除前,不要擅自返回。
5.不要随意进行如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汛期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1.汛期是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要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防灾责任制,落实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体系,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2.在广大的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危险区,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针对本区内的隐患点和危险点制作“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并下发到监测责任单位和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
3.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多发区内居住的居民,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一些已开展地质灾害天气预报的地区,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4.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沙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应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应,并积极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搬迁避让措施。
5.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类活动易促使坡体失稳,从而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危险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居民应注意自己的生产生活活动,避免诱发地质灾害。
面对地质灾害,怎样逃生和自救
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发生,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逃离险区。具体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个方向逃离危险区,而不要选择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实在没有时间逃离滑体,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
灾害发生后,要根据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进行抢险、救人和抢运财物等活动,避免续发灾害伤人。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往往是分阶段的,在灾害体暂时稳定后,可进行抢险救人、抢运财物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必须建立在有对灾害体密切监测的基础上,由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以免后续灾害危及抢险人员安全。
沿海居民防范台风的措施
1.台风来临前,海涂养殖、病险水库下游、临时工棚内等危险地段的人员都应及时转移。
2.加固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在建工程、公用设施(如路灯等)、吊机、施工电梯、脚手架、电线杆、树木、广告牌、铁塔等,千万不要在以上地方躲风避雨。
3.台风来临时,千万不要在河、湖、海的路堤或桥上行走,不要在强风影响区域开车。
4.台风带来的暴雨容易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现危险征兆应及早转移。
雷电的形成和危害
雷电是大气中发生的剧烈放电现象,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雷电出现时,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亿次雷暴发生,每秒钟的地闪就有30—100次,平均每天发生闪电800万次。因气候、地质、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各地雷电分布不均,气象上用平均雷暴日(也就是每年观测到雷电日数的多年平均数)来反映。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雷电多发省份,据近30年人工观测资料统计,平均雷暴日数浙西南地区50天以上,浙东北地区20-40天,其他地区40-50天。据全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2007年全省地闪就达41.8万多次,4-9月是雷电多发季节,其中6-8月是雷电高发月份,占全年的8成以上;每天11-21时是雷电多发时段,全年近90%雷电发生在这一时段。
由于雷电释放的能量巨大,再加上强烈的冲击波、剧变的静电场和强大的电磁辐射,常常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损毁甚至引发火灾、爆炸,造成电力、通信和计算机系统的瘫痪和危及航空安全等,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损失达数百亿美元。浙江是雷电灾害多发省份,据2004-2008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发生雷电灾害7000多起,造成人员伤亡400余人(大多发生在农村),经济损失3.4亿多元。
防雷应急避险
室内防雷——遇到强雷雨时,一是应尽快到室内避雷躲雨,关好门窗;二是尽量不用电视、电话、计算机、热水器等电器,临时拔掉电器电源、信号插头不失为一种应急措施;三是不要接触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及各种电气装置;四是避免在空旷没有有效避雷装置的棚屋、凉亭中躲避雷雨。
野外防雷——在野外遇强雷雨,一是不要使自己成为最高点,尽快离开山顶、山坡、山脊、河流、湖泊,避免多人拥挤一起,分别选择最低处,双脚并拢蹲下,弃去身上金属导电物体;二是不要靠近电杆、高塔、大树、烟囱以及墙根避雷接地装置,不要接触金属管线、电线、火车轨道,以防旁侧闪烙、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三是躲进汽车、火车、轮船内并关闭门窗相对安全,不宜在旷野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雷击后的应急救护
雷击损害人体的生理效应大体有三种:一是强大的闪电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时,受害者会出现血管痉挛、心搏停止,严重时会出现心室纤维性颤动,使心脏供血功能发生障碍或心脏停止跳动;二是当雷电电流伤害大脑神经中枢时,使受害者停止呼吸;三是当强大的电流通过肌体时会造成电灼伤或肌肉闪电性麻痹,严重者导致死亡。通常被雷击中的受伤者,常常会发生心脏突然停跳,呼吸突然停止的现象,这可能是一种雷击“假死”的现象,需立即组织现场抢救,将受伤者平躺在地,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同时要做心外按摩,只要抢救及时多数可以恢复。与此同时,要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及时向当地气象局和防雷机构报告,以便第一时间实施雷灾调查。
本版稿件由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气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