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在我省“三农”行业中,一直有一大批扎根农村、默默奉献的劳动模范们。他们中有种粮大户、有基层农技人员、有村支书、有农企老总……在这个劳动节来临之际,记者对话“三农”劳模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和愿景。
“作为种粮大户,我要带头多种粮、种好粮”
金华婺城区蒋堂镇建富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建军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种粮大户,他的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达1480亩,带动农户102户。去年,陈建军向国家投售粮食达23万公斤,由于表现突出,他被婺城区评为了婺城区劳动模范。“种粮的感觉从没像现在这么好。”陈建军告诉记者,这些年,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好科技,自己的种粮积极性是一年比一年高。“和十年前相比,现在种粮效率提高了,劳动强度却减轻了。”陈建军说,今年自己合作社共有720亩早稻,从翻耕到插秧,全部是由蒋堂镇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服务的,而秧苗则由顺和水稻育供秧中心统一提供,“虽然开春的阴雨天气耽误了农时,但在这些机械化服务的帮助下,现在社里的早稻已全部完成了插秧,今年产量应该不会受影响。”
除了科技的改进,最让陈建军高兴的,还是今年早稻最低收购价又提高了,“每50公斤比去年足足涨了18元,这对我们可是极大的鼓舞。”陈建军告诉记者,今年,自己又扩种了100亩早稻,而作为种粮大户和劳模,在扩大面积的同时,自己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社员们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现在,合作社的早稻不仅全部种上了“金早09”和“中早嘉17”两个优质主导品种,还探索出了一条“蔬菜—早稻—西兰花”的多品种农业发展模式,“希望这种水旱轮作的方法能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提高单产效益,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的粮食。”陈建军说。
“当好‘田保姆’,为更多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这段时间,仙居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吴增琦格外忙碌,他一边抓紧准备仙居县申报全国绿色原料粮生产基地的规划材料,一边忙着下乡调查农户绿色稻米种植情况,统计种植面积,“发动农民种植绿色稻米后,可以让他们每亩增收300—500元。”吴增琦说。
吴增琦是仙居县粮食产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已有31年。在他的带动下,仙居县的水稻轻型栽培技术、超级稻集成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单产连破纪录,平均每亩增产62公斤,增加产值7589万元。今年,吴增琦被授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得知自己被评为劳模,吴增琦觉得很荣幸,但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让农民增产增收。“今年,我最希望的是仙居能顺利申报成为全国绿色原料粮生产基地。”吴增琦说,目前,仙居县已建成6万亩绿色稻米基地,其中2万亩已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绿色稻米一公斤能卖24元,比普通稻米高8倍,效益非常好。”但吴增琦告诉记者,绿色稻米种植要求高,要让农民会种、种好,农技员的技术指导至关重要。
“做好‘田保姆’是我的职责,今年,我要争取更多时间下乡为农户讲解绿色稻米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进行品种选育、田间管理,发动更多农民种植绿色稻米。”吴增琦告诉记者,作为仙居春祥种植合作社、七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的特派“联系员”,他将全程为这些合作社提供绿色稻米技术指导,确保农户增产增收。
“我要为家乡多做点事情,让村庄变得更美”
绍兴县孙端镇皇甫庄村是一个有着近4000人口的大村,过去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两委”会工作一度陷于瘫痪。6年前,在外经营房地产颇有成就的村民陈成松,在村民的期盼中回到了村里,接下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6年间,他通过招商引资、盘活村内资源等措施,壮大村集体经济,使皇甫庄村每年有了20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村民平均年收入也提高到近2万元。
去年,陈成松不但连任了皇甫庄村党支部书记,还被评为绍兴市劳动模范。“村民们这么信任我,我更要为家乡多做点事情,报答乡亲们的厚爱。”陈成松告诉记者,村集体经济富裕了,重要的是要让村民看得到,享受得到。为此,今年他计划为村民办好3件实事。一是环境大改造,在村里新建20亩绿化地,60个垃圾房,并对全村公共厕所进行一次全面改造;二是在村里建设一个新的农家书屋,让村民可以阅读到更多书报,提高文化素养;三是建设3—4幢高品质的农民公寓,让村里十几户住房困难户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
“在我心里,有张皇甫庄村的未来新蓝图。”陈成松告诉记者,在这幅蓝图里,皇甫庄村不再是个普通的村落,而是像城市一样有宽敞的街道,繁荣的集市,有整齐漂亮的公寓楼和农民别墅,村容整洁、绿树成荫、花香处处,“这是我努力的方向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