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本报讯 在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花木基地里,一株新品种南天竹从炼苗床到容器栽培,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培育,身价由每株6元增加到了近50元;而一个红叶石楠品种能让行业新增产值80亿元。林木新品种的创制与转化在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者从4月26日在杭州余杭召开的全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应用交流研讨会上获悉,自1999年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至今,全国共受理国内外植物新品种申请889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384件。在授权的植物种类中,观赏植物占67.4%、林木占21.4%、果树占7.3%、竹子占0.3%、其他占3.6%。我省也创制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新品种,累计申请新品种保护189个,获得授权78个。
林木种质是林业新品种开发的源头。据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介绍,“十一五”期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公共平台。目前,全省共收集保存各类人工林木种质资源10813份,建立种质资源库2000多亩,成为全国首批13个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之一。杉木、山核桃、香榧、杨梅等重要树种的种质资源收集数量、研究开发水平均居国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我省不断加大对花卉苗木新品种的培育投入,林木良种选育和引进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过去5年,全省选育并审(认)定林木良种115个,林木良种总量达353个。油茶、锥栗、甜柿等经济林树种选育居全国先进水平,茶花、桂花、玉兰等传统名花育种走在全国前列;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等国外绿化苗木优新品种引种驯化成效显著,仅红叶石楠一个品种就给行业新增了80亿元的产值。
建设高质量的良种扩繁基地,对于促进优良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林木新品种的转化与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省拥有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0个,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4个,地方和企业办良种基地13个,全省林木良种基地面积达3万余亩,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核心、省级重点良种基地为骨干、地方和社会办良种为补充的林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