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用工荒”真相

  节后又现“用工荒”,为何有的企业能置身于外?众多企业抱怨“用工荒”的同时,许多打工者却抱怨工作难找,这其中的矛盾如何解释?生存夹缝倒逼企业和打工者作出怎样的选择?“用工荒”的真相又到底是什么呢?
说到底是“好企业荒”
  1300元、1500元、2000元——青岛校企英才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铭脱口而出从2009年起年年递增的当地企业招聘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2012年春节过后,这一数字已涨至2400元。
  在青岛多个劳务市场里,有的企业初六就开始正式招工。不少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坦言:“人越来越难招了。”为吸引更多员工,许多企业的招工简章上都写有如下条款:保证不加班、每年组织集体旅游、提供夫妻间、给予优秀员工出国进修机会。还有企业在承诺的工资数额后特别标注:绝无浮夸数字。
  一生产毛绒玩具的外资企业招聘负责人说,该企业今年的工资涨幅远超2011年,不仅如此,给新入职的夫妻员工的租房补贴由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100元。
  在吴铭印象中,从2006年起就已初现的缺工现象,已逐步影响到当地企业的正常运转。据了解,因缺工严重,某知名跨国通讯公司每月50万台的全球订单根本无法完成;某猎头公司声称,该公司不缺客户,缺人才;某机械制造企业缺20多个实习生,先后联系4家学校,均被告知所有学生已被外派……
  “用工荒”中,一些企业的镇定自若成为别样风景。吴铭举例,一些规模较大的国企以及颇具实力的外企由于有着稳定的员工招聘来源,从未受到此类问题的困扰。与之对比,喊“荒”的多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吴铭认为,“就劳动力总量而言,‘用工荒’是不存在的,所以说到底还是‘好企业荒’”。
一方招工难,一方求职难
  与劳务市场里的热情推荐、招工企业街头的卖力吆喝相比,节后找工作的求职者们显得心事重重、举棋不定。“说实话,找份满意的工作真的很难。”23岁的小雷来自河南濮阳,今年来青岛求职前曾辗转于河北、深圳、内蒙古等多地打工,随着打工经验的丰富,对工作难找的感触愈加深刻。
  工资高、待遇好、五种保险全上……他瞥了瞥几家企业招工简章上的承诺条件,淡淡地说了句:“很多都是骗人的。”
  再一次面对眼花缭乱的招工简章,小雷不得不提醒自己须谨慎。
  而在公益服务机构任职的薛超最近在做一件事:体验式面试。他频频向招工企业递交简历,频频参加企业面试,只为证实:“用工荒”的原因是真如一些企业指责的工人们嫌工资低还是另有隐情?薛超是青岛市城阳区新市民家园的主任。新市民家园是城阳区区委、区政府扶持的一家公益性服务机构。它地处城阳区工业园,周边有300余家企业。这家服务机构通过活动、培训等多种形式,可服务外来务工人员3.7万余人。“对我来说,企业就是打工赚钱的地方,不会有什么认同感。”来自临沂的小刘坦言。
  2012年1月,新市民家园针对200名在青岛工作的新市民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30%的被调查者表明自己年后将离开青岛。而工资待遇低、福利有限,晋升及奖惩制度不完善;工作环境及管理人员态度恶劣;加班较多,工作累,且工作与收入不成正比;放假时间短,节日期间请假难;工作及企业缺乏吸引力,没有归属感等成为员工辞职的主要原因。
临时工市场异常繁荣
  一方是发生“用工荒”的企业,另一方是因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不愿委屈自己的打工者,在共有的生存压力之下,临时工现象增多。
  新市民家园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三成被调查者属于临时工,而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这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本身流动性较大。非法黑中介应运而生。他们的职责就是为急需人手赶制订单的企业和有意愿的打工者牵线搭桥,再从中赚取提成。
  令人担心的是,临时工市场暗藏诸多陷阱,没有劳动合同意味着临时工的权益得不到保护,社会保险问题怎么办?一旦出了工伤谁来负责?
  对企业而言,雇佣临时工同样是出于无奈。“每雇佣一次临时工,就意味着需要从头开始培训,培训成本必然会有所上升,加上临时工多数都是非熟练工,难以保证订单完成质量,对企业长久发展显然不利。”薛超说。
  在薛超看来,打工者之所以频频跳槽,很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很好的人生规划,在他身边不乏有工友一年间换七八个工作。但薛超认为,“这样成本太高”,他建议打工者先学技能,谨慎跳槽,循序渐进地完善职业生涯。
  为缓解很多企业缺工严重的问题,青岛市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秘书长陈兰涛认为,目前亟待调整“两个结构”: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减少对制造业的依赖,应发展以服务业为导向、低碳、高附加值的行业;调整人力资源结构,鼓励更多大学生去基层工作。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邢婷/文 2012年2月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