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己出钱购买消防车、配置灭火设备。附近一旦发生火灾,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灭火救援。在瑞安,他们被称为“民间消防队”;在瑞安,这样的乡村志愿消防队有40余支;在瑞安,成立时间最久的“民间消防队”,至今已有20余年。
成立之初,是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
在瑞安市莘塍镇的中村志愿消防队,一辆红色的高压水泡车格外引人注目,车身上写着“莘塍中村志愿消防队”和一个尾数是“119”的座机号码。“这是我们的第七代‘战斗车’。”穿着消防队服的队长李明忠笑着向我们介绍。
李明忠是镇上一个托运部的老板。消防队现有的16名队员中有农民、私营业主,也有个体户。
瑞安出现义务消防队并不偶然。上世纪90年代,瑞安市轻工业高速发展。尤其是莘塍镇,30平方公里集中了500多家鞋厂。此外,莘塍镇的制塑业、服装业原料的产品也均为易燃物品,因此常年火灾频发,有“三天一大火,一天一小火”之说。
李明忠至今还清晰记得,1989年他家附近的一家塑料配件加工厂着火,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大火肆虐,除了给市消防大队和邻村的消防队打电话之外,对火灾毫无办法。10分钟后,瑞安市消防队到达,但这场大火早已烧掉十几间厂房和民宅。
“远水救不了近火啊!”频频发生的火灾,让莘塍镇中村的村民坐不住了。那一年,几名村民集资购置了一台消防水泵,配了一辆板车,还安装了一部火警电话。附近一旦发生火灾,他们总是最早赶到,成为当地受欢迎的民间志愿消防队。
在李明忠拿出的资料里,笔者看到一张签订于1998年的“生死契约书”。契约中写到,瑞安市志愿消防队是自愿筹资、自愿入队、无私奉献的队伍。队员商定,今后救火过程中,如发生问题和其他事项,一切责任由队员自行负责,大家同心协力,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当时的12名队员都按了手印。
据介绍,20年间,除了几个步入老年的队员逐渐告别火场,其他人均未退出。现在消防队配置了两辆消防车、一辆宣传车及空气呼吸器等高科技装备。自成立以来,共参与火灾扑救千余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140多面。
如今,火灾少了,志愿队也更专业了
在中村志愿消防队的影响下,附近的上村、下村、仙甲、西岸、垟底等村居的老板们也纷纷自愿成立了消防队。据莘塍镇综治办主任邵小治介绍,目前该镇的村级志愿消防队就有9支,其中的两支已经配备了专职的消防人员。莘塍西岸消防队就是其中的一支。
莘塍西岸消防队的另一个名字叫“莘塍民营企业消防队”。最初,是由阮世楷等二十多位民企老板于2002年筹资110多万元,组建的一支“老板消防队”。
老板消防队成立初期,大都由老板们亲自上火场救援。“那时候,一接到火警电话,我们就用传呼机召集大家!”阮世楷介绍,那时候每年都会花两个月时间进行消防技能培训。
之后,随着不少老板队员年龄增大,体力也跟不上,大家决定,要让消防队走上正规化、职业化的道路。2006年,莘塍民营企业消防队成立,消防队聘请了8名退伍消防官兵作为消防队主力队员。原队长阮世楷成了消防队党支部书记。
阮世楷透露,目前他们对每个专职消防员都进行了数额不菲的人身意外保险。但民间消防队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是民间组织,无法为队员们申请行政代码,当出现安全意外时,无法参照国家消防相关条例对其作出工伤鉴定与相关赔偿。而在消防救险中,即使是专业队员,安全意外仍难以避免。该队现任消防指导员朱陈慧就在一次规模较大的火灾中,奋勇冲进火灾现场救援,导致耳膜穿孔,双眼黄斑病变,至今仍留有后遗症。
不过,莘塍镇民间消防力量仍继续坚持着。近年来,大批企业迁往工业园区,不少村居也进行了旧村改造,火灾隐患也日益减少,莘塍镇乃至整个瑞安市的消防出警数量也在逐年降低。阮世楷表示,他们的消防队会一直坚持下去。
徐齐 蔡筱梦
图为义务消防员正在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