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沙漠明珠”干涸之忧

  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是陕北最大的产鱼基地,享有“沙漠明珠”美誉。在湖边打了一辈子鱼的马茂才眼巴巴地望着红碱淖,对红碱淖无鱼可捞现实备感无奈。他更忧虑,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红碱淖将不复存在。
淡水湖变碱水湖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境内,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宽大水面和湿地对周边沙漠地区的生态和气候有重要调节作用,被誉为陕西榆林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肺”和“肾”。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红碱淖拥有17种野生鱼类和53种候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等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和自然降水减少,红碱淖近年来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持续恶化,对沙漠地区的生态调节功能削弱。
  陕西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站长李维平说:“近年来红碱淖水域面积缩小,湖水含盐量提高,PH值已达9.6,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已不适宜鱼类生存。
  眼下,经营近半个世纪的红碱淖渔场面临无鱼可养的窘境。渔场副场长马茂才1963年起在渔场工作,他说:“以前渔场都是靠红碱淖的淡水自然放养,最多的时候年产300多吨。近几年,红碱淖的水面急剧下降,水质碱化严重。渔场只有靠打井水人工养殖,以前打几米就出水,现在要打到地下100多米才有水。”
上游补给被截流
  除了自然降雨减少,上游两座水库截断了红碱淖的补给水源。陕西神木县红碱淖管委会办公室书记李文艺介绍,红碱淖沿岸以前有7条补给河流,其中五分之二的水源补给来自上游的营盘河。2006年起,红碱淖上游的营盘河等两条主要补水河流上分别修建水库蓄水,导致红碱淖地表汇水量急剧下降。
  记者在上游的札沙克水库发现,这里的河床最宽处30-50米,由于常年断流,已长起半米高的荒草。由于无水补给,红碱淖的水域面积已由1996年的10.5万亩缩减到现在的6万亩;水位以每年60厘米的速度下降;水质也持续恶化,PH值由7.4上升到9.6。
  同时,由于水面下降,游客码头每年向水面延伸数百米。记者站在码头上,可清楚看到由于湖面下降而裸露的大片湖底,最初用砖砌成的堤岸,已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煤矿开采的威胁
  除了补给水源断流,对红碱淖威胁最大的还有周边不断兴起的大型煤矿。
  红碱淖地处陕蒙交界的煤炭资源富集区,周边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2000年以来,红碱淖不时受到煤矿开采的威胁,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
  据了解,紧靠红碱淖核心保护区直线距离不足4公里的马泰壕煤矿和尔林兔煤矿,设计年产能均为800万吨。记者在马泰壕煤矿生产区采访发现,目前这里的办公楼和生产设备已初具规模。
  国家环保部门在该矿区环评意见中指出,该矿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典型草原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区和毛乌素沙地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规划实施将造成地表沉陷,产生生态和水环境等不利影响,建议在红碱淖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设立禁采区或限采区。
  昔日的“沙漠明珠”红碱淖面临困境,红碱淖周边群众对此忧心忡忡,普遍认为,一旦这么多大型煤矿开采,污染暂且不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断流,红碱淖将会消失,周边沙漠地区生态和气候将恶化。
  神木县红碱淖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雷杰祥坦言,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水面以现在每年60厘米的速度下降,10年内红碱淖将不复存在。
  陕西省有关专家呼吁,尽快设立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对红碱淖生态环境给予立法保护,以避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段博/文 2011年12月2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