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对城市化率超过50%的思考

  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称,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城市化成为继工业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认为“农民进入城市而不能享受市民待遇,这样的城市化率没有意义。去除没有享受市民待遇的人群,现在的城市化率估计只有40%。”他其实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城市率才有意义?笔者以为,关键是要看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
  城市快速扩张导致城市病,这是常常听到的一种观点,但实际上,目前我国城市病的本质不是“数量病”,不是“速度病”,而是“生活质量病”。城市化率超过50%,应该成为一个拐点:未来,城市的生活质量问题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城市的发展应让广大市民受益,城市搞经济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冰冷的GDP数字,而是要让百姓确实感到城市给予他们更多更好的实惠。
  高明的足球运动员在“带球过人”的时候,球会一直如同粘在脚下一般;相反,跑得虽快,但总丢球的运动员,只是拙劣的运动员。笔者希望城市的管理者不要做拙劣的运动员,不管城市如何高速发展,都不应丢了“搞好民生”这个最重要的目的。
  城市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的城市化率对百姓而言,是缺乏意义的。2011年是城市化发展上的里程碑,但笔者更期待看到一个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的里程碑,而不是在城市化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是不是该逃离“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
  (摘自《华西都市报》 欧木华/文 2011年12月2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