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嫣嫣通讯员 方 镖 文/摄
今年在杭州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开幕式上,一条用80多条板凳串联而成的“巨龙”腾空翻滚,一群身怀绝技的“草根”演员惊艳全场,他们就是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浦江的农民艺术家们。
浦江的灵动山水,孕育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家,让传统文化以更加丰富的形式、更加现代的内涵,绽放光彩。目前浦江已拥有乱弹、板凳龙、麦秆剪贴、迎会、剪纸、郑义门建筑技艺等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农民诗会,在田舍间吟咏“风雅颂”
“既种茶兮又植桑,工余更以爱诗忙。每因花月添新句,偶唾珠玑发异光……”日前,浦江县白马镇千年古村嵩溪村65岁的村民邵继材,头戴斗笠,脚踩草鞋,扎着绑腿,背着一把锄头缓步登上村中的古戏台,吟诵了自己写的这首《遣兴》。当天,在嵩溪古村举行的浦江县首届农民赛诗会上,17名像邵继材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民登上古戏台,吟诵诗词。作为评委的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孔汝煌教授不由赞道:“农民写诗,写出了文人诗的感觉,典雅古朴。农民吟诗,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都吟唱出来,更是难得一见。”
对于浦江诸多农民来说,写诗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700多年前的月泉吟社开始,文脉传承,诗歌之风就一直在乡野民间流传。浦江县文联党组书记何金海说,在浦江,诗歌是许多老百姓的精神食粮,浦江有上千名农民诗人。覆盖面最广的仙华诗社,社员有200多人。2010年,郑宅镇恢复了有200多年历史的玄鹿吟社,出版了《玄鹿吟集》。今年,白马镇中心小学组织成立了柳溪诗社,通过诗社的传播效应,当地的村民也开始学习写诗。
浦江大地,古老的诗词艺术在新时代里熠熠生辉。专家表示,浦江的农民诗社就是当代农民文化生存状况的一个样本,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伟大的生命力,展现了物质丰盈后农民精神世界的高度升华。
书画产业,在市场中升级换代
在浦江县城中心地段,有一条“书画一条街”,不长,却充溢着浓浓的书画墨香。街两边的画廊画店一家挨一家:逸品轩、翰墨轩、月泉斋……店名就透出店主们不俗的品位,店面的装修更是古色古香,风采各异。这条街,只是浦江人民对书画爱好的一个窗口。
浦江自东汉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尤以书画之风昌盛,素有“书画之乡”、“书画家的摇篮”的美誉。据史书记载,自宋代以来,浦江有一定艺术造诣的书画人物就有250多人。2000年,浦江县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书画文化成了浦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习画育子、夫妻共画、三代喜书、四代擅画都很常见。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孕育浦江书画的历史基因,那么,浦江县政府部门近10多年来实施建设文化大县战略,培育和增强人们的书画文化意识,大力打造书画文化发展平台,则让浦江的书画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升级换代。自1995年起,浦江县每三年举办一届浦江中国书画节,把浦江书画推向世界,也使更多的浦江人有机会接触到高水平、高档次的名家书画,促进了浦江书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县政府有关政府部门也为书画文化事业倾心打造发展平台。教育部门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把书画课程作为特色教育、素质教育来抓,先后建立了马良艺校、书画小学、大专院校书画教学基地等。
从2009年起,浦江县着手规划建设仙华文景工程,总投资9个亿,在仙华山脚下,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书画会展中心、浦江美术馆、书画名人馆、新书画市场、画家村、广场、景观公园及其它配套设施,打造一个集书画的创作、生产、展览、销售、交流、培训于一体的仙华文景园。目前,一期工程已开工。浦江县文化局副局长洪伟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这是浦江书画产业的五年规划,届时,必将促进浦江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