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近日,记者来到平湖市黄姑镇小营头村葡萄种植大户朱林华的60亩葡萄园里,见到工人们正忙着给葡萄施冬肥。朱林华告诉记者,这些肥料是从蘑菇生产基地中清理出来的废料,蘑菇废料富含菌丝蛋白、磷、氮、钾等成分,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益。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浙江走上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生态的创新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业绩。临近年底,记者先后走访了嘉兴、湖州、宁波等地,实地感受生态循环农业带来的农业发展新气象。
创新技术效益好
在湖州吴兴区中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鸡在龟鳖塘边吃草,鸡粪用于稻田,田里的秸秆用来填鸡棚,龟鳖塘里废水用于稻田灌溉。公司负责人沈永成向记者介绍,依托生态养殖,如今中湖公司的鸡能卖到100元一只,鸡蛋8元一枚,大米10元一公斤,鳖300多元一公斤。
同样地处太湖边的幻溇村,金旭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办才几个月,效益就显现了出来。负责人金立新说,他就是冲着生态农业来的。“我的肥料来自于周围几家养殖场产生的排泄物,蔬菜的长势非常好!”。
吴兴区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南太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的3个主导产业是瓜果蔬菜、龟鳖和太湖蟹,共有9个园区,其中“金旭”、“绿叶”、“丰泽”和“金地”4个瓜果蔬菜园区连成一片,带动了周边6000亩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村,记者见到了明锋湖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费明锋,他创建的“湖羊—玉米”种养结合项目让人眼前一亮,“地里主要种玉米,也套种水稻,湖羊的饲料就全靠地里留下的秸秆。”费明锋介绍说,他的400亩地,每亩能产约3000元的玉米和1500元的水稻,养湖羊一年收益在300万元左右。费明锋算了一下,每年仅饲料费,他就省下了30万元。
创新种养模式,正是我省生态循环农业的一大主题。细看全省农业领域,有利用畜禽干粪制成商品有机肥或堆积发酵后直接用于作物的,有通过园地养鸡、稻鸡轮作、稻鸭共育、茭鸭共育等就地消化的,也有将畜禽尿液、生活污水、作物秸秆等通过沼气工程转化为沼气再利用的。
前不久,为进一步推广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省农业厅还开展了创新模式大赛,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出20种农民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两区”成为主平台
方圆十余里,田畴交错、路渠纵横,种植园里内,各种新鲜果蔬甚是喜人,现代化的养殖场干净整齐。在宁海县长街、力洋、胡陈3个乡镇之间,连片10万亩农田,如同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铺于天地山海之间,这就是已在全国赫赫有名的宁海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长街镇拥有3000多亩西兰花种植基地,昔日西兰花收割后,下脚料只能烂掉,自从镇里引进一个奶牛场,这600万公斤农作物下脚料就成了奶牛的好饲料。农民不仅获得了额外的收入,还得到了奶牛场生产的有机肥,生产的西兰花成了有机蔬菜,出口价格大大提高。
示范区内的金龙浦农业合作社社长尤宏伟经营400亩果蔬基地,产出的“有机食品”售价比普通的水果高出两倍以上。基地的有机肥就来自于合作社1500米外的海联牧业——一家拥有1.5万头存栏猪的养猪场。
据介绍,从2003年开始,宁海县就在农业领域探索发展循环经济,8年努力,成效显著,被誉为全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从2009年开始,宁海更是将“两区”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主阵地,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宁海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建设,当地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农林牧渔产业门类齐全,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以“两区”带动生态循环农业,正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