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收割晚稻、采收茭白时节,劳动力成了最紧俏的资源。在桐乡农村,“异地调兵”缓解农业用工荒成了一种新景象。
台州人蒋国栋是一名茭白经销大户,每年都会从董家茭白基地收购上千吨茭白发往全国各地。不过今年他却碰到了棘手问题——请不到工人。“本地农民自家地里的活都来不及做,愿意过来做的价格又挺高。”老蒋说,今年茭白价格低,如果再在人工成本上扣除一大部分,利润真的微乎其微了。
于是,蒋国栋在老家黄岩组织了一个“打工突击队”来桐乡打工,成员有20多人,大部分是闲在家的妇女。在董家茭白基地的一个冷库里,笔者见到了这支“打工突击队”,妇女们围坐在一块干活,削皮、去头、装袋,个个动作麻利,不一会儿一袋整齐干净的茭白就加工好了。几个男工主要负责体力活,搬运茭白或装车。老蒋也亲力亲为,拿着水龙头冲刷茭白叶上的泥土,以方便工人进行加工。“靠着这些工人,我们才能每天往外发200吨的半成品茭白。”老蒋说。
笔者很好奇,这批工人才来桐乡半个月,怎么会有如此娴熟默契的配合。原来,黄岩也是有名的茭白产区,不过他们茭白上市的时间晚于桐乡,这批工人在家里也种茭白,对加工茭白自然是轻车熟路。今年43岁的沈菊玲是这支突击队的“尖兵”,因为手脚快,每天赚的钱也最多。“苦是苦点,不过比在家做农活赚得多了。”沈菊玲说,老板给他们安排了食宿,他们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做到晚上八九点,每天有150元至180元的收入。
今年的杭白菊对众多菊农来说是个噩梦,采,人工费不划算;不采,意味着更大的损失。
乌镇菊农钱林强选择了采,不过在用工上他也选择了跨区域调度。钱林强告诉笔者,按照现在杭白菊的收购价,每天四五十元的采摘费实在太高。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钱林强在其它乡镇联系了一批农民,他们的土地早已流转,“农忙”对他们来说已成过去。“闲着也是闲着,赚点零花钱用。”徐春花老太太笑着说。
目前,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每到农忙时节,农村劳动力紧缺情况尤为突出。桐乡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称,“异地调兵”既解了广大农民秋收冬种的燃眉之急,又为赋闲在家的农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沈怡华 欧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