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1万亿斤粮食,够吃了吗

  金秋十月,本是农民最忙的时节,但东北老家的伯父却闲了下来。
  伯父的赋闲并非源自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劳动力解放,而是因为与种了20多年的土地彻底告别:镇里修公路要占地,伯父痛快地用家里仅剩的两亩多水田换来了10多万元的补偿金。
  眼下像伯父一样放弃种粮的农民不在少数,这是一个让人忧虑的苗头。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粮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八连增”,连续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但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也滋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很多人认为1万亿斤粮食足够吃。
  中国人真的端上“铁饭碗”了吗?细细分析,其实不然。
  从国内看,粮食供需形势依然严峻。土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凸显,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口数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每年因此增加的需求约在七八十亿斤。此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肉蛋奶等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粮食来转化,因此继续保持粮食供需紧平衡着实不易。
  从国外形势看,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仅5000亿斤左右,不足我国粮食总产的一半。另一方面,关键时刻也买不到。中国在国际市场大量买进粮食,势必导致价格大幅攀升,真到缺粮的时候,也会因出口国调控而难以及时弥补缺口。
  站稳1万亿斤新台阶,值得欣喜,但绝不能盲目乐观,粮食生产不进则退。
(摘自《人民日报》 陈仁泽/文 2011年10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