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河北省怀鹿镇二街村的70岁老汉王玉田和他66岁的老伴来到当地邮政储蓄所,每人领取了55元钱,这些钱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
2009年9月,我国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农保试点。
凡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
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村养老安置工作的王平生是河北省鹿泉市怀鹿镇政府的一名科员,他表示,过去“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农村根深蒂固,家庭赡养一直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这个在曾经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尚且适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很多农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着。根据河北省人口研究专家王金营介绍,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并没有农民养老保险,贫困农民才有社会救济,1986年国家“七五计划”才提出建立农保。
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在全国各地逐步铺开。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义介绍,2009年新农保试点以来,国家试点和地方自行试点地区有近2亿农村居民参保,5000多万名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会实现制度全覆盖。
“未来新农保参保人数激增,而目前全国社保经办人员却只有15万人左右,因此,新农保后期的管理和运行,在人员、信息、金融网络、机构等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林义说。
尽管完善制度之路依旧漫长,但是对于王玉田老人来说,他已略感宽慰,每个月多了100多元钱,尽管数目不大,但到底是多了一笔收入。
(据新华网 2011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