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网络时代的“传统文盲”

  按联合国的定义,不能识文断字者属于“传统文盲”,而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则被称为“现代文盲”。但如今不懂电脑、不会上网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而“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了。
键盘缔造“传统文盲”大军
  “正确书写”对眼下的美国学生来说已是“高难度动作”。美国一调查公司在“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的专题调查中证实,在受访的700名12岁到17岁的青少年中,64%的孩子会把短信中特有的缩略语、表情符号带入到正式书写中。一位大学生坦承:“我已十几年没用笔写字了,作业都用电脑完成。没有‘自动拼写纠正’软件,我肯定上不了大学。”
  泰国年轻人的“正确书写”能力也在持续滑坡。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泰国年轻人对书写规范抱着排斥嘲讽的态度。类似的情况在俄罗斯也相当严重。
网络时代,要不要书写能力?
  研究表明,用手一笔一画地书写,可在大脑的语言中枢形成特殊印记,在电脑上敲字,则无法形成这种印记,从而造成忘字和错拼现象。德国教育专家霍夫表示,书写对培养思维、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十分关键,特别是对儿童,其作用电脑无法代替。
  然而,鼠标代替了笔,写的机会越来越少,渐渐增多的是一批批被忘记的字、被拼错的词。文字是什么?是历史,是创造,是文化记忆。表面上看,网络时代不过是催生了一批“传统文盲”,但若是仔细剖析,它是不是在书写文字命运的悲剧?
(摘自《光明日报》汪嘉波/文2011年8月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