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旱到大水,江西省新建县大塘坪乡的境况是许多村庄的缩影,暴露出农田水利“基础薄弱、带病运行”的现状。下大力气补齐农村水利“短板”,突破这一薄弱环节,尽快扭转农业“靠天吃饭”局面,需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6月20日,雨时断时续。根据天气预报,接下来几天降雨有望减弱。对于大塘坪乡党委书记熊慎湖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农田里前一阵的积水可以得空排出去,也不会耽误水稻种植。”
小水利“短板”凸显,旱时蓄水不足,涝时农田变“汪洋”
直到5月底,大塘坪乡的干部群众都在忙于抗旱。当时,全乡所有内河干枯,8个自然村中60%以上的村民面临喝水难题;设计库容680万立方米的红旗水库也见了底。熊慎湖说:“光抗旱井就打了120多口,县里还专门从邻近的象山水库调水给我们。”
进入6月份,陆陆续续的降雨稍稍缓解了旱情,但远未彻底解决问题。6月14日晚上的降雨,一开始大家还没当回事。“旱得太久了,还盼着多下点。”从凌晨起,部分村庄和农田出现内涝,而暴雨却毫无停歇之意。大塘坪乡的机关干部和防汛队伍紧急动员,当晚转移群众1200多人。
“两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35毫米,相当于干旱地区半年的雨量,要不是溢洪道做得好,大堤肯定就垮了。”熊慎湖说。
位于溪头村的丰收圩内,2500多亩农田全部被水淹没。如果再不排除积水,水稻的栽插就赶不上农时了。
“带病”运行困局,上级财力够不着,基层财力搞不起
大塘坪乡拥有圩堤56公里,其中近50公里都是拱卫农田的内堤,是灌溉排涝的重中之重。
“外堤一般没事,国家近年来的投入大,政策和资金都有保障,但是内堤就不行,主要依靠乡镇投入,受财力限制,只能是除险加固,哪里出事就补哪里。”熊慎湖坦言。
丰收圩附近的排灌站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一年的维护费用和值班人员的工资要1万元左右。2009年,排灌站的电机就出了故障,工作20分钟就得停一次,55马力的机器还赶不上一台10马力的柴油机管用。由于排灌站归属西头村管理,4.6万元的排灌设备购置费难以筹集。连日降雨让村民们急红了眼,只好一起向乡里求助。虽然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但全乡有十几座这样的村管水管站,维护管理压力很大。
而乡管的三岔河电站,情况也不乐观。它是大塘坪乡最大的排灌站,2005年被列入江西省大中型泵站改造计划。这也是该电站自1970年投入使用以来,首次进行全面改造。一年十几万的经费,勉强保持正常运转。
与1998年不同,今年鄱阳湖的水位低,内河水位高,为排涝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最近雨势稍弱,熊慎湖稍感庆幸,这些“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工程,日常管护困难,要是暴雨继续下去,可能会出大麻烦。”
期盼旱涝保收,小水利是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建好管好方能受益
新建县地处赣江尾闾、鄱阳湖之滨,是传统的产粮大县,也是旱涝灾情多发区域。全县有外洪圩堤32条,堤线总长290公里,境内小Ⅱ型以上水库125座,装机容量在100千瓦以上排灌站73座。“旱的时候找不到水源,涝的时候难以及时排水。”一个月来的经历,让熊慎湖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感触又加深了许多。“小水利就是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是关系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建好管好,才能真正保障农业生产。”
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乡镇及村财力难以负担水利设施建设投入。2008年以来,新建县投入资金6.5亿元,重点实施完成9座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小型水库86座,100千瓦以上大型机电泵站更新改造完成30座。去冬今春,江西省对6000座小II型病险水库进行了应急除险,小农水工程也在26个县(市、区)重点开展。
但对于拥有24万座水塘和众多小型水库的江西省而言,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熊慎湖认为,要想真正实现旱涝保收,不仅要加大建设的力度,“还要建立有效的资金分类投入和督察机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创新小农水管理体制,才能解决好面大量广的小农水工程的日常管护难题。”
(摘自《人民日报》 卞民德/文201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