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安徽、浙江等地农村采访发现,以前,农村外出务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老人、妇女和孩子看家守地。现在,打工族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成为“空巢老人”。
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老少同堂的温情越来越少
前不久,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星村杨永波的老伴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在阜阳动了一次手术。老杨在医院陪了20天,心里一直没着没落的,一会担心老伴、一会担心家里。“现在农村就这样,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就剩老人,一旦有个人生病了,有人陪护,就没人看门。”
老杨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颍州区三星村、胡庙等地采访时,记者几乎很少碰到年轻人。“但凡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了。”胡庙居委会的刘贺军书记坦言:“我们27个村民组,5380多人,外出务工者占了一半多,留下的都是老人。”而阜阳市外出务工人数达到了260万。
记者从安徽省老龄办了解到,相关部门曾做过预测,到2020年,安徽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177.5万,全省“空巢老人”预计将达到942万人。“届时,农村‘空巢老人’将占到不小的比例。”安徽省老龄办专职副主任侯世标说,过去农村常见的四世同堂的温情,如今越来越少,“空巢老人”的孤独与失落感,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农村“空巢老人”因为传统的分家观念、对土地的眷恋等,很少对子女提出太多要求。
“空巢老人”最缺亲情,经常感到孤独,需要倾诉与交流
“那次电话,让我感到母亲心中的痛。”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赵怀娟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由于子女都在外地,淮南寿县九龙村的父母就成了“空巢老人”。几年前,赵怀娟父亲逝世,60多岁的母亲每天的消遣就是打麻将、看电视。去年,母亲因为胆结石手术住院,赵怀娟与兄弟姐妹都因工作忙错过了陪护。工作忙完后,赵怀娟第一时间打去电话,感受到了老人的孤单与期盼。“现在,只要有时间我就回去看看,再忙每周也要打两次电话。”赵怀娟说。
最近,一项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调查显示69%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
如何老有所依?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子女照料模式已难以适应
赵怀娟认为,有效运用家庭的力量,同时更好地用社会力量进行补充,将是农村“空巢老人”乃至整个农村养老体系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侯世标说:“在农村大规模推动养老机构建设不现实,政府财力承担不起。另一方面,农村老人的观念更加传统,不愿意走进养老院,也不舍得花钱。”“从实践上看,由于缺少盈利点,农村养老社会化很难,政府能否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推动呢?”赵怀娟介绍了德、日等国的做法,这些国家很早便开始进行老人自理能力的调查与划分,通过政府补贴,让服务人员以小时数上门服务。
不上福利院,不依赖子女,同样能有个幸福晚年,浙江省慈溪市做了探索。自2007年开始,该市依托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起了162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村里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低保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全市建起“以老助老”银龄互助团队300多支,有巾帼助老服务队等志愿者1300多名。各社区通过上门和定点服务相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公益帮扶相结合,使“空巢老人”得到照料和生活帮扶。
随着城乡统筹的加快,虽然留守老人问题最终会得到有效解决,但当前更应多为留守老人送些温暖。侯世标认为,在外工作的子女应定期给家里打个电话、写封信,和父母保持沟通,别让老人空了“巢”,又空了“心”。同时,基层政府也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加强引导,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认识与互助的平台,调动和利用好老年人自我服务的能力。“比如村里退休的老干部、闲下来的能人,让他们组成老年人协会,村委会旧的房屋、老旧小学的校舍都可以利用起来为他们服务,让他们组织‘空巢老人’信息互通、生活互助、精神共娱。”侯世标说。
(摘自《人民日报》 朱磊/文2011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