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玉环县楚门镇岙底村筹资近50万元,沿村庄修筑了一条 500多米长的“城墙”,同时在“城门”安装磁卡门禁。村民觉得“城墙”最大的用处就是防盗。
晚上刷卡进小门
前几天,笔者从玉环县城打车出发,约半小时车程来到村口。村口也就是如今的“城门”,就在76省道复线的边上。当赶到岙底村时,胡呈土和村里的两位老人正坐在村口晒太阳。老人乐呵呵地说“,我就是守门人”。墙和门建得古色古香,门边有两只石狮子,中门大开,边上还有一扇带有密码锁的小门。“白天大门开着的,我也没啥事。晚上门就关了,我们从小门进出。和城里的小区一样,得刷卡。晚上我就要值班了。”胡呈土领着笔者进了村,值班室就在大门边上,现在还在装修。等装修完成,胡呈土晚上就要睡在值班室了。
岙底村三面环山,另一面便是靠近76省道复线这一段,总共500多米长的墙将这一段封住了。
胡呈土说,这下小偷是很难进村了。因为“城门”每天早上6点开,晚上10点就关了。村里给每户人家发了两张磁卡,刷卡进村子。老人觉得“,城墙”的最大用处就是防盗,以前,村里有人家进过贼。
如今,胡呈土和家人晚上睡觉都觉得特踏实。
封闭管理旨在防贼
岙底村不大,站在“城门”处,一眼就能望到村尾。在村里的小店,不少村民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笔者在人群里找到了坑郑村村主任阮国麟。
说起建“城墙”,阮国麟介绍,这是向城里的封闭式社区学习,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打造有岙底特色的新农村。这么做最显而易见的好处便是防盗。
岙底村有76户约300名村民,因为不少村民家办起了厂。村子富了,南来北往的人多了,小偷也来了。于是,岙底村组建了自己的护村队。但由于村子有十几个进出口,治安防范难度很大。后来,阮国麟和村民们一合计,决定借鉴城里小区的封闭式管理模式。
最终,村民们你1000、我300,大家集资了50万元,在今年1月初修好了“城墙”。岙底村也有了个新名字,叫岙底山庄。
专家:典型但不普适
“城墙”修好后,岙底村解散了护村队。坑郑村一名村干部解释,护村队的成本比建“城墙”低得多,但他们觉得这样值得!“说句夸大的话,一劳永逸。‘城墙’建好到现在,一起盗窃案都没发生过。”他觉得,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不仅能防盗,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岙底自己的特色。
对岙底村的做法,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教授认为很有典型性,但不具备普适性。“与筑‘城墙’相比,提高村民防盗意识、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共同防盗、警民联手构筑‘防盗网’更为重要。但现实中,在像岙底村这样地理位置特殊、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借鉴城市封闭式小区管理模式,也未尝不可!”
杨建华觉得,无论从新农村建设角度,还是社会综合管理,岙底村都算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值得称道。
哲 道
岙底村修建的“城墙”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