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建国初期鲜为人知的国防秘史

  国产压缩饼干首供朝鲜战场
  1950年初,国家军委总后勤部一位副部长来到工业研究所,下达了一个“3A”级绝密的研究任务——“军用应急干粮”,并提出了“全部营养”要求:热量必须满足重体力劳动者所需,吃它就雪或喝凉水便能保证营养;不能做成炒面,在解放战争中,官兵已经吃腻了炒面,见到它都恶心;要保证新产品口咬能碎,带在身上不易碎裂;体积和重量都有严格限定,以方便每名战士可以随身携带一个星期的口粮;需一年内研究成功等。经严格审查和筛选,研究任务交由年轻工程师郭成勋负责,除所长和郭成勋以外,另外几名研究员都不知道他们在研究什么。所有的数据只能手算,数据用过后当天即烧毁。夜以继日试验,光淘汰掉的谷物、油料就有上百种,最终选定了芝麻、豌豆粉等成分,7个月后,全营养陆军应急干粮研制成功,这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军用压缩饼干。
  很快,这种应急干粮由上海益民四厂专门负责生产,在朝鲜战场成了我志愿军官兵的野战干粮。
新中国首次胜诉的国际官司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不久,志愿军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麻烦,因为缺乏维生素A,许多官兵患上了夜盲症。致命的漏洞,天大的机密!周恩来总理立即召集部分专家,举行了一次保密度极高的研讨会。当时国内尚不能生产浓缩鱼肝油,经郭成勋等食品专家建议,政府收购了大批富含胡萝卜素的金针菜(黄花菜),空投到朝鲜战场,仍不能满足官兵需求。后经医学专家建议,又从香港一个英国商人手中购进大批53加仑一桶的浓缩鱼肝油。但是,志愿军官兵服用了这种鱼肝油后,夜盲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不久,军委后勤部的领导飞赴上海,找到郭成勋,委托他对这批鱼肝油进行化验。化验出来的各种成分含量远远低于药用标准。但在与英商的交涉中,对方却百般抵赖,我国政府于是向海牙国际法庭提起诉讼,海牙法庭的仲裁证实了郭成勋化验结果的准确性,英商退换了那批冒牌货,这是新中国首次获得胜诉的国际官司。
  研制出神秘“糖块”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为加强我沿海海防力量,我国政府从苏联购进一批新型海军反舰反潜鱼雷。这种鱼雷可以用小渔船拖拽,雷身就潜伏在水面下一米左右,靠近敌军舰船后,渔民放下定时启动装置,划离鱼雷爆炸范围,鱼雷启动后,可自行寻找到攻击目标起爆。
  新型鱼雷购进后,苏联却不予提供启动装置中的重要定时组件。我国军方经研究确定,它的主要成分是糖。在装置启动后,这种特殊的“糖块”会在水中自动融化接通电极,给投放鱼雷军民以充足的时间撤离到安全水域。
  上世纪50年代,海军司令部两名高级军官走进工业所,只对所长和郭成勋传达了研究任务,任务代号 “糖块”,保密程度“4A”级。郭成勋带领两名助手,采集了东海的海水水样,分析了东海海水的温度、波浪、浓度等相关数据,当时为了严格保密,所有相关数据都是记在脑子里,不允许写在纸上。
  5天后,郭成勋采用特殊工艺,在益民一厂一个罐头车间生产出4种符合规格的“糖块”样品。汇报后,两名高级军官再次乘专机赶到上海。在生产车间,将4种“糖块”及记载生产工艺、配方的纸条,放入垫了棉花的空罐头盒,罐头盒的外面贴着“红烧鸡翅”的标签,之后加盖铅封,乘专机返回。后来,其中一位军官曾再次来到工业所,给郭成勋看了一份从香港获得的美国报纸,因为他发明的“糖块”屡建奇功,美国防部已下令舰船远离中国沿海。在郭成勋的档案中,仍记载着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但上面只写了“糖块”。
(摘自《老年生活报》 魏东平/文 2011年3月2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