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中,上海一对母子间的三次越洋连线,道出了一个镇定、坚定、淡定的震灾故事。
当日下午1点46分,从事外贸工作的刘女士正与东京友人越洋通话,忽然听到她的朋友喃喃自语了一句:“好像有地震?”继续通话几十秒后,那位朋友突然大声叫道:“是不是地震啦?快去看看!”电话中传来杂乱的声音,通话中断。过了大约5分钟,刘女士重拨对方电话,但已无法接通。她意识到这可能是场大地震。儿子正在日本,他的情况如何?快速拨打儿子佑树的手机,电话没能打通……
六七分钟后,儿子给妈妈打来震后第一个电话。“妈妈,地震了,我正在东京站换地铁去机场呢!”佑树刚从日本的高中毕业,到北海道旅游之后,计划下午在东京再转一转,当晚从成田机场搭机返沪。下午1点半左右,他拖着个大箱子,在东京站坐地铁。“妈妈,好像不对头,所有的车都停开了。”佑树只能跟着大批滞留旅客,呆在东京站内。语音通信信号不佳,但手机上网未受影响,母子之间用手机互发简短的电子邮件。
下午4点30分过后,佑树给妈妈打来第二个电话:“妈妈,我住哪啊?”原来,所有的宾馆酒店为防安全责任,都停止客人入住。佑树去附近便利店买到了食品和饮水,在候车室席地而坐。站内配有空调,大量手机没电的旅客在公用电话亭外排队打电话。
晚上8点30分许,母子间第三次通话。佑树告诉妈妈,东京往南去的交通已开始恢复,是不是要去名古屋,从那里再买机票返沪。刘女士很坦然地跟儿子说,事已至此,不如等机场交通恢复,就从东京飞吧。“儿子,要当男子汉。这是对你应变能力、独立能力的大考验。”
佑树的父亲是日本人,此时就在离儿子不远的静冈市工作。但当时,父亲只是打了个电话问儿子:“怎么样,你还活着吗?”得知儿子已与母亲联系过后,父亲甚至没有再与母亲通气,“让他亲身经历一下吧,否则连作文都写不出。”
(摘自《解放日报》 徐瑞哲/文 201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