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桨声灯影里,一个渡口的信义传奇

  一个渡口,一句承诺。为报答在困境中收留并关爱过自己的村民,万家的四代人百余年来在深山摆渡,风雨无阻,分文不取。百年义渡,支点是一诺千金的诚信,更是乐于助人、解人之忧的道义。从最初为人造舟,到几辈人不辍划船,桨声灯影里,万家的一代代人默默书写着感人至深的信义传奇。
桨声灯影里,一个渡口的信义传奇
  湖北省建始县城,蜿蜒向东南22公里,记者在一个冬日的早晨来到与恩施市交界的三里乡大沙河村的大沙河渡口。
  今年已69岁的万其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老万。不善言辞的他,平日里沉默少语,但见到人时,老万脸上总挂着和气的笑容。16年来,老万就在这个渡口,日复一日,一趟一趟将村民渡往彼岸。
  大沙河渡口宽约200米,最深处水位超过50米,摆渡一趟要10余分钟。平素摆渡,一天下来至少来回60多趟。别说69岁的老万,就是对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来说,这渡口艄公的活儿也绝非易事。
  “我们全村278户村民,1000余人,几乎每个人都坐过老万的船。周围老百姓会划船,也都是跟万家学的。”大沙河村崔书记说。大沙河村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渡口对岸有80多亩耕地,占了全村耕地的10%。平时,很多村民要到对岸种地、为牲口收割稻草,再加上过往的外地人,经小船过渡口的人一直很多。
  4年前,万其真的老伴过世。女儿早已出嫁,儿子儿媳也在外打工,老万只好一个人住在大儿子家,边照顾念书的小孙子,边守着渡口。儿子家离渡口有2公里山路。农忙季节,因为担心回家吃饭会影响村民过渡,老万总在渡口候着,每天只顾得上吃两顿饭。中午饿了,他就在渡口的小屋里烧土豆或红薯当饭吃。16年来,老万自己都不知道,他船来船去地渡过多少人。但有一件事,他却从不含糊,无论谁坐船,坚决不收一分钱。“坚持义渡,是万家祖上传下来的一个承诺,决不能食言。”老万斩钉截铁地说。1995年,在老万从叔父万术荣手中接过船桨之前,他的家族已经在此接力义渡了近120年。
  1877年,清朝光绪年间,为逃兵役和水灾,万作柱等几户万姓人家,从江汉平原逃难至建始县,定居于地处鄂西深山的大沙河畔。初至大沙河畔的万姓祖辈,被当地世居的乡邻们宽容接纳,并受其接济之恩,得以开荒拓土,安家落户。
  为报答乡亲们的这份情谊,不久之后,眼见两岸乡邻为大沙河所隔的万作柱与家人商议,决定卖掉家里的几头肥猪,建造一只能载10人的木船。万作柱向乡亲们承诺,今后,万家将义务摆渡,分文不取。从那以后,万家人站立船头撑篙行船的影子,和着两岸青山,深深印刻在大沙河的一湾碧水中。
  许下承诺并不难,难的是坚守。可是,万家人做到了。
  1925年夏天,年迈的万作柱病逝前将儿孙叫到床前告诫:“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你们要继续。”那以后,长子万术材接过磨得发亮的篙杆,继续默默地为乡亲们义渡。后来,万术材因病,又将篙杆交给了弟弟万术荣。那时的大沙河南岸有16户村民,翻过山,还有四方井村和金龙观村两个村子,村民们一天过河往返不下50趟,摆渡者不能长时间离开渡口。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掌舵渡口的万术荣干脆睡在岸边的岩洞里,搞个铁钵钵,烧火煮饭吃。“山洞里潮,谁愿意住?那几年他的日子过得苦啊。”说起当年的万术荣,村民崔祝清感动地说,“每天早上8点之前,他肯定已经吃完早饭等在河边,无论白天晚上,随叫随到,有时候他一口饭还扒在嘴里,有人过河,他放下碗就往渡口跑,从没不耐烦。”
  后来,感念万家的好,大沙河村的乡亲们聚在一起合计,决定在渡口旁分出一块近6亩的田,交给万术荣就近耕种,也算是对万家的补偿。
  与渡船相伴15年后,1995年,73岁的万术荣倒下了。临终前,万术荣将53岁的侄子万其真喊来,将义渡的任务郑重托付给他。“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你要接下去。”多年以后,万其真仍一字不差地记着叔叔嘱托的这句话。
  不过,2008年,老万却出了点意外,不慎摔伤了手和腿。经诊断,两三个月里都不能下床活动。
  记挂着渡口,躺在床上的老万心里那个急啊。打电话,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都因签了合同,没法分身。“后来找了个渡工,每个月给人家800元钱,做了2个月。”当时,对父亲的决定,儿子万芳权感到很无奈。“没办法,摆渡这是个苦差事,工资给低了,根本找不到人干。 ”
  如今,万芳权已接过父亲的班,“父亲常对我说,干就干好一点,对乡亲们好一点。他撑不动了,还有我,我撑不动了,还有我儿子。等我撑不动的那天,或许村里就有了大桥,不需要摆渡了。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承诺,我一定会讲给万家的子孙听,让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信义为先。”
(摘《解放日报》张航/文2011年2月1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