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拓展水产养殖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水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发展设施渔业,积极发展洁水渔业,引导发展稻田养鱼,推行规模经营、标准生产和品牌营销,提高养殖设施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推进养殖证和种苗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规范调整国内捕捞业。按照设施先进、生产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要求,推进渔船标准化改造和节能降耗,加强渔船法定检验与修造质量监管;规范渔具渔法,改进捕捞作业方式,严格渔船渔民准入管理,控制捕捞强度;巩固完善休渔制度,强化执法管理,推进海洋捕捞业优化升级。
稳步发展远洋渔业。按照强化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加快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推进装备现代化进程;积极开展远洋新渔场探捕,积极开发远洋新渔场、新鱼种;加快国内外综合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远洋渔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推进远洋渔业产业向加工、物流、贸易等领域延伸,形成与国内外市场、资源相适应的产业格局。
优化提升水产加工物流业。按照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强海上一线冷冻保鲜,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技术应用,发展海洋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水产加工物流区建设,培育新型多元的水产交易平台,构建现代化水产加工物流体系。
积极发展休闲观赏渔业。按照多元化、精品化、规范化的要求,突出渔文化内涵、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观赏渔业、黄金海岸型休闲渔业和山区生态型休闲渔业。加强产业引导和规范管理,支持行业协会建设,推进观赏鱼产业一体化,培育精品休闲渔业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形成辐射长三角、接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色渔业休闲观光区。
努力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按照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资源增殖的要求,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加强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强化水域环境监测,加大资源管理力度,构建以保护区建设、海洋牧场、增殖放流、碳汇渔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体系,积极发挥舟山渔场的品牌优势,以资源和生态恢复为目标,支持建立国家级舟山渔场振兴示范区,统筹资源环境保护和渔业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渔业在生态屏障建设中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