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农户耕作账本折射出的两难问题

  今年年初以来,绿豆、姜、蒜、棉花、食糖等经济作物价格轮番上涨,而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也屡创历史新高。专家认为,其中一部分并非短期的炒作使然,而是由于农业种植的成本一直在上涨,农业品上涨从经济学角度讲是合理的。
  家住河南开封县杜良村的老张,耕种着8亩4分地,每年种一季的小麦、一季的水稻。老张算了一笔账:在物资投入上,今年每亩小麦和水稻的种子钱各为每亩176元和80元,化肥和农药则各需320元和240元。而在收成上,今年的小麦收购价是小麦1.92元/公斤,水稻2.9元/公斤,老张家的土地年产小麦约500公斤/亩,水稻550公斤/亩。老张的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到了农忙时节老两口忙不过来,需要雇人。人工费用约占了每亩收成的1/4。算下来,每亩只有千把元利润。
  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看来,“中国目前的农产品价格远远低于韩日水平,大宗农产品由于国家的人为调控甚至低于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中国的美国、澳大利亚,这种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的状况很难长期维持。”因而有业内人士人为,除了增加补贴之外,农产品价格可以适当放开,走入适度、可忍耐的上涨通道。但这又会令城市低收入者难以承受。中国人大教授郑丰田建议,“可以给城市低收入者发放食物券,这样一方面农民种地有利可图,积极性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也不会受到价格上涨带来生活成本上升的太大压力。”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