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7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循环发展

现代农业的远景图

  按照减少投入、减少污染、创新模式、产业循环、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的要求,我省各地在园区建设中,着力抓好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测土配方施肥和肥药减量增效控害“三大工程”,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不久前,位于诸暨枫桥的永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一台投资近20万元的沼气发电机投入使用。据园区负责人楼建华介绍,按照生态农业闭路循环系统的要求,园区基本建成了核心区、紧密区和配套区。“核心区是占地70亩、年出栏生猪1.5万头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紧密区和配套区分别是900亩蔬菜、水果设施基地和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周边是7500亩茶叶、竹林、香榧基地。”楼建华说,核心区的排泄物通过沼气净化工程,除了年产8.6万立方米沼气外,产生的沼液、沼渣,都通过槽罐车和输送管网送至紧密区和配套区,作为有机肥利用。据农业部门测算,永宁示范园每年减排化学耗氧量117吨,节本增效200多万元。
  诸暨市农业局有关人士介绍,在当地利用循环农业的实例还有不少。目前,全市有135家养殖场实行沼气集中供气,受惠农户达883家,初步构建了企(户)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全市大循环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
  在龙泉市,废菌棒为纽带的食用菌生态循环产业链使当地农户大大获益。据了解,早些年该市每年至少要产生5万多吨废菌棒,但有效利用的仅为10%左右,另外90%的废菌棒不是被堆放在田里烧掉,污染空气,就是直接倒入溪流中,严重污染了水体。近年来,龙泉市通过和科研院校合作,为废菌棒找到了很多资源化利用的方法。龙泉市尖峰蔬菜专业合作社利用废菌棒和猪粪进行发酵,再经过加工,研制出了供花卉、苗木、茶叶、蔬菜等使用的有机肥。同时,利用废菌棒再次生产珍稀菌和动物饲料等的生态循环技术在龙泉也已十分成熟,并被广泛推广应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