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7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模式创新

粮经双赢的融合剂

  随着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有机结合,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农作制度改革,一批粮经结合、水旱轮作、设施栽培为特征的新型农作制度脱颖而出,涌现了一批“千斤粮,万元钱”的成功典型,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龙泉市八都镇新村村种植大户章志龙,种了50亩单季稻,这几天刚刚结束黑木耳的下田工作。他告诉记者,本来黑木耳的耳渣没办法处理,成为一种污染环境的废弃物,令人头痛。现在,采用“耳稻轮作”模式,耳渣成了很好的有机肥,水稻长得特别好,亩产比往常提高100—150公斤,每亩增效两三百元。今年,他将黑木耳种植量从去年的20万袋增加到40万袋。
  据龙泉市农业局有关人士介绍,该县农作制度主要模式有:“黑木耳+单季稻轮作模式”、“大棚蔬菜+晚稻轮作模式”和“大棚草莓+晚稻轮作模式”等,其中“耳稻轮作模式”效益特别明显,黑木耳菌棒一般在10-11月下田,此时稻谷已收割完毕,农村有富余劳动力栽种黑木耳。11-12月,黑木耳开始采摘,至次年4月基本采收完毕,5月清场翻耕移栽单季稻。这种轮作方式不但提高了农田利用率,而且使光、热、水、气、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是非常理想的水旱轮作模式,同时,还有利于解决耳场霉菌污染问题,减轻水稻病虫发生基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