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中国探月计划出台始末

  筹建西昌卫星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别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为加速发展中国航天事业,中央决定再建设一个新的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场区一般选择修建在尽可能靠近赤道的低纬度地区,这是为了缩短卫星入轨行程,既能节约火箭燃料,又能增大有效载荷。选择修建发射场还要考虑气象、交通运输条件、地质条件以及沿航区设置测控站的可行性。
  经过专家历时3个月,先后对9个省25个地区的81个县进行勘察,最后从10多个初选出来的地方中,精选出距西昌市区60公里左右的一条叫做松林的幽深峡谷。
  1970年12月,西昌成为中国第三个卫星发射中心。1982年卫星基地建成。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火箭拔地而起,扶摇直上。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被送上了36000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轨道,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该型号卫星的国家。后来,这里成为了嫦娥工程的腾飞之处。
一个胎死腹中的秘密
  2004年正式启动的“嫦娥工程”是中国在月球探索方面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这个航空大国开始深空探测的宣言书,它将成为中国航天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工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此时,距“嫦娥工程”最早的构想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时间。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有航天专家提出探月计划建议,在中国科技界内最为广泛流传的是当时一个“嫦娥奔月”的想法。据说当时国内生产了一个没有执行任务的火箭,有人提出利用运载火箭往月球上发射一个象征中国的铁质标志,永远地将其“烙”在月球上,以此迎庆1997年香港回归,扬国威、鼓志气。这个设想当时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不过还是得到了一批学者的支持。这些学者很快将设想形成文字向中央打申请报告,并计划在香港回归前完成发射任务。
  这个计划几乎完全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研究价值,搞科学探测,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一时的头脑发热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计划最终胎死腹中。
被“逼”出来的探月工程
  1994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开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探测,意外发现在月球南极区有水存在的信息。当年,欧洲空间局也提出了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根据计划,他们将逐步建立月球科学研究基地。随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航空航天科学家们也开始了行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全世界现在对于月球探测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国如果无动于衷的话就会在竞争中落后、丧失发言权。”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如此对外界表示。
  在世界探月整体升温的局面下,加上科学家们的游说,中国探月计划终于得到了政府高层的重视。紧接着,政府方面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程序。
  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4年2月,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很有诗意地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同时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栾恩杰被任命为“嫦娥工程”的总指挥。自此,中国漫长的探月计划从科学家们的争论中开始公开地走到了人们的面前。
(摘自《老年生活报》李鹏/文 2010年10月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