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精品战略,浙江果业的不二选择

  本报记者袁卫
  亩产值达4万元的猕猴桃演绎着一个新兴水果产业的崛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猕猴桃的致富效应只是我省精品水果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产业提升行动的实施,全省越来越多的水果走上了精品化发展道路。精品战略成了我省果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水果凸显优质优价
  不久前举行的2010年浙江省精品水果展销会上,优质优价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一箱3公斤装的天台“九穗”葡萄,每箱300元,一小时卖出近百箱;一箱2公斤的象山温室蜜桔,每箱200元,顾客排起了长队;12只一箱的凤桥水蜜桃卖100元,平均一只8元多;浙江贝莱特蓝莓综合开发公司的蓝莓,50元一公斤,一小时就卖完了一天的存货;红皮红肉的新品种火龙果摊位前更是围满了顾客。“只要种得好,不怕卖不掉。”江山市猕猴桃产业化协会负责人姜干云告诉记者,水果展上市民排队、抢购、抱着大箱小箱回家的场景实在让果农们印象深刻,市场对精品水果的欢迎程度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传统种植、粗放式管理的生产方式确实落后了,以后要么不种,要种就种最好!”
  一位超市采购经理认为,浙江水果从过去的提篮小卖到现在大批量进超市、大型卖场销售,进而大幅提高售价,一是得益于水果品质的提高,二是专业合作社越来越重视品牌宣传,桃、梨、葡萄等常见水果由于外观诱人、包装精致,有效吸引了消费者目光。这位采购经理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档优质水果在浙江市场的份额将会越来越大。
“十二五”坚持精品战略
  我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据统计,2009年全省果树栽培面积达到477万亩,水果产量712万吨,生产产值158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8%;果品加工产值30亿元,水果及其加工品出口额超过2亿美元。“但是,我省水果产业依然存在果树良繁体系建设滞后、果园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产管理与标准化技术推广不够到位、采后处理加工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省农业厅水果首席专家孙钧表示,今后我省水果产业将继续强化精品战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深化加工、扩大出口、做强品牌。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孙钧介绍,目前我省正在制定的水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除了推进果树品种改良、加强品牌建设和提升加工能力外,还将精品战略提到了相当高度。“到2015年,全省精品水果现代化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建成良种繁育体系并使其成为我省果业精品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精品果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
  据悉,按此目标,我省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发展现代化果业基地,提高精品水果生产能力;制订和应用果品标准化技术体系,重点发展果树优新品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全面提升生产水平;通过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紧密联合,建立果树科技创新平台,力求在设施栽培、品质提升、采后商品化处理与贮运、果品深加工等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强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建立产地生产记录档案,实现果品“生产过程安全,产地出货安全,运输销售安全”。
  将精品战略进行到底!展望“十二五”,浙江水果产业将更精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