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葡萄的成熟上市,长兴县两万余亩葡萄进入销售旺季。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和专业大户的参与下,长兴葡萄走上了产业化、组织化和标准化生产之路。短短几年,长兴葡萄变成了农家“摇钱树”,果农富了!钱袋鼓了!
近日,笔者来到长兴县龙山街道留下村的无公害葡萄基地。走进李家的“美人指”葡萄园,一排排葡萄架绿荫翠盖,藤株间挂满了成串紫红的球穗,真如染红指甲油的美人手指。
园主人李松如夫妇手拿剪刀,面露喜色,小心地在疏穗摘果。“现在,我们种葡萄不再追求藤满株、株满穗,而是讲究最佳株穗量。”有“葡萄专家”之称的老李告诉笔者,每逢立夏前后,他们就要对葡萄果穗进行修剪,将每亩穗数控制在2500串左右,形果期还要实施颗粒选疏。这样结出的果实,不但形好色艳味美,而且大小相差无几。如巨峰葡萄,每颗在13至14克之间;夏黑葡萄,每颗在10至11克之间;每500克分别为40和50颗左右。因此,人们形象地戏称“留下的葡萄论‘颗’卖。”
据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汉新介绍,长兴县今年投产的2.11万亩葡萄7月底8月初进入旺产期,预计产量要超过2.5万吨。该县后洋、下箬一带的农民,历史上就有种植葡萄的习惯,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开始发展规模种植。近20年来,果农积累了成熟的规模栽培技术。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全面推广和实施葡萄“避雨+保温”设施栽培模式,打响了长兴葡萄无公害品牌。目前,全县已建成连片千亩以上无公害葡萄基地10个,500亩以上保温促成栽培示范基地20个,葡萄80%以上实行避雨套袋栽培。
李松如说,开始,农民两眼只盯着产量,一味追求藤满株、株满穗、穗满果。结果,产量是高了,但果形越长越丑,果味越来越差,产品拿到市场每公斤卖4元钱还乏人问津。教训使他们醒悟:要确保葡萄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科学规律种植。在有关部门引导支持下,果农们自觉地成立产业协会,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生产,有效地提升了葡萄的质量。留下村农民种葡萄,不再“盲目跟”、“毛估估”。
多年来,经过对30多个品种的试种筛选,长兴果农保留了藤稔、巨峰、醉金香、美人指、红地球等良种,在栽培管理上,每一时令、每一环节都严格按要领进行,讲究规范化、标准化。现在每年的7至9月份,留下村都有葡萄挂枝头。
说起“长兴葡萄”名扬大江南北的诀窍,李家“美人指”葡萄园的女主人陆晓红头头是道:冬季要给作物适量追施有机肥,这叫“冬进补,春打虎”,作物营养足了翌春就有强壮的体魄多出株穗。春季要对株穗按需修剪,控制一定数量,不能“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要“计划生育”,讲究有效株穗,这样能保证结出优质果实。果穗成形期要对每一球穗进行颗粒选疏,剔去部分劣质品,给果穗提供舒畅的生长空间,以利果实长得饱满。果实成熟期要给每串果实穿上套袋,防止病虫害的侵蚀,确保果实质量最优化。在整个栽培过程中,不能乱施化肥农药,不能滥用生长调节剂……
如今,留下村的葡萄不仅模样长得标准,而且味道更为甜美。藤稔葡萄颗大色紫,汁多如蜜;巨峰葡萄,果肉柔软风味佳;美人指葡萄,粉红诱人,味甜爽口;醉金香葡萄,人称“甜香香”,入口满嘴甘露……去年8月,在浙江省葡萄吉尼斯擂台赛上,留下村李青松选送的夏黑葡萄一举夺冠。
长兴葡萄的好名声,吸引了上海、芜湖、常熟、淄博等地水果商上门收购。留下村的葡萄价格更比其它地区高出许多,收购价高的达到了每公斤16元,每亩产值超万元。 (许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