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实习生 葛雯斐
23年前,高中毕业的包从广第一次踏上邮路。山路弯弯,他一走就是23年。从一个走出校门的懵懂少年,到现在的三门邮政局投递能手、邮政递送公司经理助理,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说不出什么曲折动人的故事,但包从广以自己朴实的言行,赢得了领导、同事和众多百姓的口碑。
刚进投递班时,为提高投递效率,包从广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反复读记投递点的地址和姓名,硬是在短时间内把自己训练成了一名只要一看信件上的信息,就能确定最佳投递路线的投递能手。在局里举行的业务技能比赛中,他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局先进个人。
“从广不但投递率达到100%,还是我们公司的订报高手。送信时,他会把农户的种养信息记在小本子上,在报刊收订时,向农户推荐适宜的报刊。”说起包从广,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赞叹连连。为做到对口宣传,包从广熟记各类报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农户。近3年来,他所投送邮路的报刊流转额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去年报刊流转额近100万元。
包从广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也渗透到了他的生活中。他每年都会花五六百元订阅各种涉农报刊杂志,如《农村信息报》、《农村养殖技术》、《致富天地》等,投递中,包从广都会带上这些报刊,借给邮路上的农户看,他的邮车俨然成了一个“流动的邮路图书馆”。为尽快把农业科技知识传递到农民手里,他还自我增加直投点,把村组干部、种养大户都纳入直投对象。
“我从小包那订报已经快20年了,以前我种杨梅只知道埋头苦干,没技术含量。后来小包推荐我订了一份农业科技方面的报纸,还借给我看很多农业类杂志,现在我种的100多株杨梅每年可以赚1万多元。”该县上叶乡坎头村村民老叶直夸包从广。
对于农户的夸奖,包从广显得很谦虚。“我自己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我知道农户需要什么信息,缺什么技术,我向他们推荐他们需要的报纸,自己订一些农业类杂志,就可以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何乐而不为呢?”
23年来,包从广一直坚守在投递第一线,共递出各类信函35万余件,报刊杂志400多万份,件件无差错、无丢失、无损毁,尤其是其中的600多件疑难信件,也全部做到了准确投递。他用爱心和责任对乡邮员做了完美的诠释。
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