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痴情奉献在邮路上

——记建德寿昌支局乡邮员洪富贤

  •   本报记者 陈小平 实习生 葛雯斐
      怎么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做一个光彩耀眼的明星?或做一个家财万贯的老板?还是做一个有权有势的官员?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生命的价值。建德邮政局寿昌支局的乡邮员洪富贤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
      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洪富贤进入建德邮政局寿昌分局当了一名乡邮员。一开始,每天重复、繁琐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有时遇到用户不在信件无法投递,第二天再送去时用户的指责,更让他感到苦恼。
      不过,他没有气馁。“有了想头,就有一切;没有理想,生活再好也没滋味。”洪富贤对记者说,“以前看《那人、那山、那狗》的影片,影响最深的就是这段话。电影里老父亲这么教育接班乡邮员工作的儿子,我就这样鼓励自己。”
      坚定的信念也落实到了行动上。他反思自己的工作,分析投递对象,发现负责的投递段中,客户成分多,既有村庄,又有学校、工厂;既有集体订户,又有个人订户;有工人,也有农民。不同的订户都有各自不同的时间分配,于是,他就多问多跑,把每个订户家中有人的时间记在笔记本上,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出班路线和投递路线。
      村民邵新成告诉记者:“我以前还不理解,觉得不就送个信么,没什么大不了的,送得晚了还抱怨。后来相处久了,我发现小洪每次都会问我什么时候在家,专挑我在家的时间送来。有时我临时出门,他还跑两三趟,就为了把当天的邮件送到我手中。把工作做得这么细心,每个用户都这么对待,真的难能可贵!”
      在邮件投递过程中,洪富贤发现乡亲们最缺的就是信息和技术,所以在订报时,洪富贤除了向他们推介科技致富类的报刊、杂志,有时甚至替农户垫支费用鼓励订阅。
      村民于栋梁就是这其中的受益者:“我种了大半辈子的菜,从来都是照样画葫芦,也没想过要去改变什么。富贤看我一直用老方法种菜,就向我推荐农业类报刊,后来还帮我垫钱订了《农村信息报》。我看了报纸,才发现种菜原来也有那么多学问,现在我种什么菜,怎么种都会看看报刊,了解一下市场行情。”
      “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这样极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洪富贤对投递工作的满腔热情和执着追求,他一直用自己的真心为村民服务。
    洪富贤(右一)
    NO.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