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程益新)今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两年过去了,我省对口支援的青川县早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千亩大棚基地种满了茄子、番茄等蔬菜;百亩葡萄园产业基地年产量可达10万公斤,产值80万元;生猪、獭兔扩繁基地建设初现雏型;马公乡种下的20万袋“江山白菇”早已开始采收,白菇打进了成都、绵阳等地超市;茅坝乡的高山西瓜已挂果,即将上市……我省农业部门援川项目已在当地结出硕果。至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共组织编报了96个“一乡一业”农村特色产业援建项目,项目涉及食用菌、畜禽养殖、茶叶、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有42个项目基本完成。截止去年年底,已累计投入援建资金5000多万元,助农增收成效明显。
其间,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数次赶赴青川,他明确表示,在农业科学技术引进方面,我省将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和帮助,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充分的指导,对青川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浙江建立联接机制方面给予支持。
根据青川实际,省农业厅专门制定了《在青川实施“一乡一品”农业对口援建工作方案》,明确了“抓示范、促发展、提效益”的工作思路,计划通过两年努力,实现建一批示范基地、扶一批专业大户、增一批致富门路的目标。
“灾区援建,重在帮助当地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援川干部一开始就先对青川县开展调研。农业是该县主要经济来源,但当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制约着灾后重建的速度与成效。如黄家岩自然村只有农户80户,养猪户就达68户,由于采用的是传统生猪养殖方式,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还严重污染环境。为此,援川干部帮助黄家岩自然村建起了当地第一个现代化“零排放”养殖示范小区,配置了产猪巢、笼养等机械设备,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养殖户“六分离”等养猪技术,目前,当地的生猪都集中到畜牧小区饲养,全县年出栏生猪力争达到5万头。
如今的青川,一派生机盎然。去年,我省的农业产业援建项目使青川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青川农民在产业重建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