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古人的清明节

  □
往事悠悠\□张宏宇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代的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更有踏青郊游、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四月初的几天,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光,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活动。杜甫的“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描写的就是郊外清明踏青的画面。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心情。
  插柳的习俗则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归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插柳等风俗了。还有些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清明节放风筝,则是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在古代,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上面,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把线剪断,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郁闷,带来好运。后来,放风筝便逐渐变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
  古人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还有各种有趣的体育运动。清明节在我国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