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地产盛宴”

  湖北利川,一个财政曾经穷得要向邻县借钱的国家级贫困县级市,近几年财政收入却屡创新高,其背后则是一个令人忧心的怪圈。
地价狂飙
  李旺再怎么猜,也猜不到那片地的价格。现在那圈起来的10亩地,曾经是李旺所在的利川教场村3队的养猪场。“顶多卖到300万元吧……”他铆足了想象力试探地说。李旺原来有1.2亩承包地,就在围墙外边,2007年被政府征走,补偿款是4.1万元。
  2009年年底,利川市政府对这杂草丛生的10亩地举行了拍卖会,当地所有知名开发商都来了。王迁也在。当时大家的估价是1800万元左右,结果,价格叫到了2100万元,没人跟了。可拍卖师的槌子愣是没敲,眼睁睁地流标。“后来我们去打听,政府要卖的价格是2400万元!”王迁说。
  2400万元,这意味着,从政府购入时的近40万元到预计出售价2400万元,这10亩地两年涨了60倍,政府的毛利润高达2000万元。2400万元意味着每平米的土地成本在800多元,房子至少要卖到每平米2500元以上才能有利润。
  利川的房价从2007年的均价1300元左右涨到了今天的2200元,“利川房价抬高是因为政府的地价太高。”王迁愤愤地说。
“土地财政”的游戏规则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部与重庆市接壤处,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州内除恩施外的第二大城市。利川是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历年都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市之一。
  幸运的是,这里盛产烟叶,于是财政就成了“烟财政”。然而,2005年10月8日,武烟集团与利川清江卷烟厂在武汉正式签订联合重组协议,卷烟厂被上划,利川的支柱工业被夺走。
  穷途末路中,政府打起了土地的算盘,那是地方预算外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在土地市场上,政府是惟一的买家,也是惟一的卖家。
  这种思路转变的成果就是当地2008年6月成立的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明确了“政策一个口子定”,即所有土地的收购、储备、出让工作由储备委员会把关,未通过土地储备委员会决定的事项不得办理;“业务一个口子办”,即所有土地的收购、储备、出让工作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办理,其他任何单位和部门均不得越权代办;“资金一个口子管”,即土地收购资金由市财政局直接支付,土地出让金由市财政局直接征收,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政府的改革,也改变了这座小城的房地产游戏规则。“以前我们都是自己找拥有土地的单位谈,从那些单位手里买土地,政府只从中收取土地交易税,”利川一李姓开发商说,“而现在,则是统一由政府组织拍卖,开发商只能从拍卖会上拿土地,政府不仅收土地交易税,土地拍卖的钱也归政府。”
  据当地媒体报道,2009年,利川市共举行3次土地拍卖会,共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35.7亩,土地出让均价超过了100万元/亩,总收益突破了亿元大关。
  土地收益也明显拉动了利川的财政收入。据市财政局的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利川的财政总收入超过7亿元,再创新高,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而在一般预算收入中有三分之一是土地收益。如果按照房地产商的估计,这个比例则高达三分之二。
  谁在买房
利川房价仅次于毗邻重庆的万州及该自治州首府恩施,比周边其它县市都要高。奇怪的是,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级市,房价再怎么涨,也有人买。
  据调查,利川商品房的购买群体主要来自各个乡镇的公务员、教师、商人、务工人员及武汉、浙江等地的外来移民。“除了房地产,还有什么能让你手里的200万元在两三年内变成400万元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开发商对记者说。(应当事人要求,李旺和王迁是化名)
  (摘自《南方周末》刘丁/文 2010年2月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