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则消息特别惹人眼。有报道称,海南琼海市辣椒价格持续下跌,收购价每公斤仅0.8元,低于当地椒农估算的保本价每公斤1元。不少椒农不得不忍痛将大量滞销的辣椒当垃圾倒掉。近年来,类似肉贱伤农、米贱伤农、蕉贱伤农的消息不绝于耳,为何农民总跳不出“价贱伤农”的怪圈呢?这次琼海辣椒滞销,表面看是由于供大于求造成的,实际上却暴露出辣椒种植、销售和流通环节的诸多不足。
椒农王文清说:“去年我们这里辣椒的种植面积比较少,广西、广东那边遭遇大雪,辣椒上市量少,琼海的辣椒就比较抢手,去年红辣椒每公斤可以卖到15元,一亩辣椒的收益就有8000多元,收成好的每亩能达到1万多元。”由于去年行情好,今年很多人扩大了种植面积,已致供大于求成滞销。
业内人士指出,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过短,附加值不高也是困扰我国农产品销售的一大难题,如果农户能够依靠订单销售,辣椒市场就不会如此饱和,农民的损失也不会这么大;如果当地能够有自己的辣椒销售网络,主动走出去打开市场,辣椒滞销可能会有所缓解。如何有效地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避免好时一哄而起,差时一落千丈,是应当深思的问题。(摘自《新农村商报》于春美/文 2010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