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在任何一个单位和部门,都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默默无闻,尽职尽责,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也就是“会干事的”;一种是左右逢源,善于交际,一门心思琢磨让领导高兴、让大家满意的,也就是“会来事的”。
从当前一些单位和部门领导的用人导向上来看,“会来事的”往往比“会干事的”更吃香,特别是一些“要害”岗位和“权力点”科室,多是分配那些“会来事的”,“会干事的”却在那些平凡和一般的岗位上,很难发挥作用。这种看似人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岗位分配,其实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用人趋向,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单位的用人风气,而且会影响单位或部门的长远建设。
从两种人工作的状态上来说,“会来事的”不一定就是人品不好,只是他们善于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领导和维系同事关系上。他们多是视关系和与领导的“距离”为己任,善于琢磨领导高兴不高兴,领导满意不满意,领导答应不答应。为了关键时候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他们从不拿工作业绩和成绩衡量自己,而是积极利用“人脉”,发挥“情商”的作用。而对于那些“会干事的”来说,他们思想单纯,目标单一,只顾把工作干好,却很少顾及其他的事情。也有人戏称这部分人为“闷葫芦”或只知“低头拉车”、却从不“抬头看路”的人。
其实,识人是一种智慧,用人是一种胸怀。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什么样的胸怀,就会有什么样的“眼光”;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领导艺术。如果不从长计议,不从长远出发,不从单位和部门的建设需要出发,就很容易出现重用“会来事的”、轻视“会干事的”。这显然很难推动事业的发展。反之,把“会来事的”多用在那些协调、保障和服务的工作和岗位上,把“会干事的”用在那些执法、行政、审批等重要岗位上,则更能促进单位的全面建设。
归根结底,上级的文件精神,单位的发展规划,领导的各种意图,都需要那些“会干事的”去贯彻落实。而且一个单位和部门的指导思想、发展水平以及队伍建设的素质情况,最重要的还是要靠那些“会干事的”来体现。因此说,让“会干事的”比“会来事的”更吃香,既是组织和领导对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也是单位和部门良好用人氛围的根本体现。
(摘自《浙江工人日报》 胡铭/文 2010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