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不少上海政协委员表示,城镇化的进程不能是“房地产化”,而是要“产业化”;特别是大城市周边要形成以产业作为依托的卫星城,还可以解决大量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上海市政协委员汪亮说,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一些郊区乡镇非常关注征地中的产业带动就业问题。但是后来,随着供地机制变化,人们的关注点变成了“卖一个好价钱”。“任何缺乏产业基础的人造城镇都是不可持续的。”汪亮说,“城镇化的新一轮发展,要控制纯粹房地产发展用地,同时探索产业发展用地机制。农村的征地过程中,除了给予农民一次性货币补偿,还要一并考虑被征地农民的中长期就业问题。”上海市政协委员郑韶认为,没有产业依托的新城是没有生命力的,有产业支撑才能让居民安居乐业,缩小城乡差距。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杨金志、张建松/文 2010年1月28日)